中国的农耕文明传续至今,在当今的国内主要农产品供求格局上得到呈现
,本文浅要梳理对于
国产粮油的四点底层认知
,意在提供一些基本面研究的视角和思路。
——第一,耕地不算多,与国土面积不匹配——
中国供养人口的农产品以种植业为主要来源,然而,中国虽幅员辽阔,地辖三级地理阶梯,但山多平原少,且水热资源分布不均,这限制了耕地面积的上限,导致
耕地面积在国土面积的占比不高,主要集中在第三级地理阶梯区域
,比如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辽东丘陵、山东丘陵和东南丘陵等地形区。
——第二,作物以粮为主,一国耕地“三足鼎立”——
中国自汉朝开始推广冬小麦,叠加历代的北民南迁和拓荒,再有“舶来作物”玉米的加入,种种因素交织影响之下,国内的能量作物结构不断演化,最终形成了
“小麦、水稻、玉米”三足鼎立的格局
。
在国内
耕地资源
被以上三大主粮
从时空维度占据大部
的情景下,还有豆类和其他油籽作物的种植生产,在中低纬度地区与谷物季节性轮作,在较高纬度地区与谷物跨年度轮作,这些作物供应了植物蛋白和植物油。
——第三,植物油炒菜,人均“油耗”世界一流——
古代农耕文明的畜禽水产的供应比例相对较低,导致
民间饮食结构“菜多肉少”
,然而,“菜”往往富含膳食纤维而少糖少油,适口性弱于粮食和肉类。回到古代中国,当时的解决方案是
油锅炒菜
。
一方面,中国是黄豆、油菜等作物的发源地之一,油料作物种植历史悠久,自汉朝打通丝绸之路开始接触到油籽榨油的生产方式以后,
逐渐解锁了各种
植物油的供应
。
另一方面,古代中国由于冶铁技术和煤炭使用的较早发展和应用,使得铁器较早在民间普及,带来了
中式炒锅的出现
。
再放眼全球做横向比较,以USDA的2021年
食用油人均消费
数据为例,
中国名列第五
,前四名印尼、美国、巴西、欧盟——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人均消费超过中国,一是自身本就是“豆、棕、菜”这些油料作物的主要原产地,二是人口总数少于中国,三是大力发展以生物柴油为代表的生物燃料产业。
——第四,人口对于粮油与肉蛋奶的“既要又要还要”——
耕地上限较低,人口已成规模
,而现有国产农业资源面临的需求是“既要吃饱,又要吃好,甚至还要有锅气”。
其一吃饱
,粮食安全始终重要,
口粮供应先于油料
,在市场经济中仍以
保护价采购
的方式为小麦和稻谷的
价格托底
,以支持
口粮作物对耕地的统驭占有
地位
,确保
口粮的过剩供应级别的安全
。
其二吃好
,重点解决传统农耕文明对于蛋白质的摄入不足问题,以
肉蛋奶的产能扩张
来实现,再上溯至生产要素市场,则呈现为
畜禽水产的产能
扩张
,以及对于
能量饲料和蛋白饲料的需求扩张
,以对玉米和豆粕、菜粕的需求扩张为代表,并由此衍生出小麦、稻谷、进口杂粮等谷物对于玉米的
饲用替代市场
。
其三有锅气
,十数亿人口级别的经济体的
中式膳食烹饪
,需要
较高的“油耗”
,来完成风味的塑造和营养的加成,而国产油料的体量和种类已经远不能满足国内的食用油消费需求,这种
国内供应缺口
则转化为
上亿吨的油籽和植物油的年进口量
,以大豆、菜籽、棕榈油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