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放榜季,几家欢乐几家愁。很多人问我报志愿的事情,比如有人问我选择清华还是北大,我问他肯定是全省前
80
吧,家长说全省前
10
。我很欣慰,我们的读者中果然卧虎藏龙。
我想着这个孩子选志愿已经从必然王国到了自由王国阶段,想怎么选就怎么选,一要看孩子性格,二要看孩子兴趣,三要看行业选择,四甚至还要考虑家庭环境。
有些东西放弃了就很难找回来,比如一旦理转文了,再想通过考研转回来几乎就没可能了。有的专业错过了,就永远错过了(比如医学、建筑等)。
孩子性格也很重要。我也曾经脑子发热,想装逼转专业到量子通信专业,就是潘建伟院士那里,他们实验室招人,希望招通信口的研究生。
我过去了解了一下,有位老师找我谈了谈,说欢迎我转,但是要有这样几个心理准备,做科研要有三大,头大胸大屁股大,我一听,心头一喜,心想这实验室肯定很多大头美女……
第一头大,能钻到海量的枯燥的教材和论文中。然后那位老师,把一尺多厚的量子力学、电动力学、理论力学、热力学摆在我面前,说要在一年内看完,我一看立马脑袋大了三圈。
第二屁股大,要能坐得住。做科研是要沉得住气的,浮躁了不行,必须踏踏实实的,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我一听,大了三圈的脑袋开始冒冷汗了。
第三胸大,做科研要有心胸,要有胸怀。科学家既要淡泊名利,又要志存高远。我下意识低头看了下,然后自惭形秽,颤抖着说我考虑下,然后就逃离了现场。
当然,正是这种头大胸大屁股大的三大作风,潘建伟团队在量子领域才冲到了世界最前沿,还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量子卫星墨子号,也给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青年科学才俊。
但是我不得不放弃,因为我周末还得打工挣钱,还得在人海中寻觅未来的蛋嫂。
去拜访潘建伟的量子通信实验室,是我离小时候科学家的梦想最近的一刻。
还有填报志愿的时候,不能被花里胡哨的专业名称给迷惑。有考生报考了
制药工程
,结果到学校才发现是
制炸药
的……。科大也有个专业叫安全工程,但俗称火灾专业(全国第一)。
还有家长问如何安慰孩子,孩子没考好,情绪不好闭门不出,担心孩子出事儿。的确要上点儿心,因为每年都有高考后跳楼的孩子。
其实现在上大学倒是挺容易的,实在考得不好又不想复读,就在报志愿上下功夫,选择一些看似冷门,竞争不大、但其实就业很好的专业先读着。
实在不行,等大三大四再考研,考上心仪的名校,也就复仇成功了。
还有一些家长问我,要不要复读。我觉得要看孩子的具体情况,有的孩子临时发挥欠佳,与理想差距较大,性格比较坚韧,或者潜力巨大,也可以考虑复读,但必须要结合当地的政策,因为各省陆陆续续已经开始高考改革了。
说到改革,在中国是一个政治正确,行行业业各种领域,言必称改革。但改革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因为无论怎么改,总会有人受益,也总会有人成为改革的牺牲者。
河南有一年实行
大综合
,也就是高考要考
9
门,原意是要孩子们全面发展,但是无疑加重了复习的负担,九门课都不可偏废。
比如好像在
2000
年左右,高考开始有了听力,那么对于农村的学生,根本没有练过英语听力,这无疑是个灾难。
河南以前长期实行
标准分
,然后估分填志愿,结果估的原始分跟最后的结果大相径庭,差了十万八千里,结果志愿已经报过了,造成了大面积落榜,也有很多高分上了很普通的学校。
记得北京有一年更坑爹,是在高
考前填报志愿
,还没考试先报
……
所以啊,现在的孩子其实挺幸福的,知分填志愿而且是平行志愿,而且有全省排名。这就相当于按照名次来停车场选大巴,先来的先入场选,落空的可能性很小了。
全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南通,南通教育看启东。这句话说明江苏的教育走在全国前列,然而江苏的高考改革,也是最折磨人的,有
10
年
5
改的说法,十年的考生成了试验炮灰。
1999
年之前是
3+2
方案
,到了
2000~2001
年是
3
+
小综合
,
2002
年是
3
+
大综合
;
2003~2007
年是
3+1+1
模式,
2008
年开始高考统考
只考
3
门
,总分只有
480
分了。
好像有人说,这个好啊,江苏高考只考
3
门,但其实不然。江苏考生的压力,来自于平时。因为江苏在高二还有个小高考,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小高考成绩与高考成绩挂钩,一个“
A
”在高考中可以加一分,
4
个“
A
”可以加
5
分,因为高考总分只有
480
分,这
1
至
5
分尤显珍贵。
并且很多大学对某些科目有等级要求。比如南京大学,要求省内考生两门选测科目最低等级是
A
,也就是没达到
A
,就不能录取了,就跟南京大学彻底告别了。
让我评价江苏的高考改革,我只能说新的规则造成了新的不公平。搞得家长无所适从,老师也无所适从,而且这个改革还没有终止的意思,好像还要继续改。
从明年(
2018
年)开始,又一轮高考改革要开始席卷全国了,作为家长的我们,要来看看他们是如何折腾的,我们不求在改革中能占得多大便宜,但求在改革中不让孩子吃亏。
现在全国
30
多个省市自治区,已经出台了高考综合改革方案,从目前的方案看,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都不分文理科了。第二,基本上就是
3+3
的考试科目设置。第一个
3
,指的是语文、数学、英语,而且大部分省市由全国统一命题。后边这个
3
,是学业水平测试,由地方命题。前边这个
3
,是必考科目,后边这个
3
是选考科目。
选考怎么选呢?浙江实行
7
选
3
,而其他省市实行
6
选
3
;
6
门功课分别是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浙江外加技术。海南和山东表示也会考虑把技术弄进来。
高考的总分基本上还都是
750
分,语数外三门课,每门
150
分,而选考科目,全国各省市基本上都是采用等级赋分的方法(不是卷面分),每门课
100
分。
按照该科目选考人数的总人数,把成绩分成
21
个等级,比如前
1%
为第一等级,第一等级直接给满分
100
。
而且浙江的选考科目,每个考生可以有两次考试机会,提前考掉,可以专心备考主科语数外,没有考好,还有一次机会,但是备考的时候,就会比别人多一门课。
目前其他省市对选考科目,暂时还提供不了两次机会,但是提供多次机会是大势所趋,相信将来孩子们会有两次以上的考试机会。
但是对于全国大部分地方的考生,英语将会有两次选考机会,也就是说英语不一定跟语文数学一起参加高考了,可能在平时就考掉了,像大学的四六级一样。
浙江再次走在高考改革的前列,从
2008
年开始,每个考生的听力考试,一年就有两次考试机会。
北京从
2017
年开始,英语听力分值
30
分,采用计算机化的考试,一年两次考试,取听力最高成绩与笔试成绩相加,计入高考总分。从
2021
年开始,英语还要增加口语,口语加听力共计
50
分。
以上肯定看得头晕眼花,蛋总总结一下高考改革的趋势。第一步,英语将会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实行一年两考,取最高的那次成绩。
因此我们可以预见,大部分考生两次都会参加,反正是取最高的一次,除非第一次达到非常满意的成绩,比如
135
以上,才可能放弃第二次。
但这对英语特别优秀的孩子来说是个非常大的利好,他们可能在高一高二参加考试,然后取得比较好的成绩,在高二高三腾出更多的时间来主攻语文和数学。
第二步改革,选考科目也会退出高考实行一年两考,而且由于采用按照等级赋分的方法,如果达到第一级,则直接给满分。
这意味着,有
1%
的考生已经提前拿到了满分了(全省考生的
1%
,大家可以折算一下,应该每个省都会有几千人),不用参加第二次考试了,可以全心准备语文、数学和外语了,高考的压力大减。
那我们怎样布局才能让孩子在未来的高考中占据先机呢?我想着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
第一,语文数学英语,怎么都逃不掉了,而且分值非常大,要非常重视了。
第二,选考科目多,反倒会挑花了眼,建议大家还是要让孩子全面发展,搞不好小高考的制度全国推广,拿到
A
就加分这个政策很要命,每一分都不能丢。
第三,选考科目多,不代表有的课程可以逃掉,比如物理,很多理工科招生,很可能必须要选物理,不能因此而自绝于名校大门之外(比如科大大部分专业物理必须要选)
第四,从某种程度上讲,对于高考赢得复习的时间,就是赢得胜利。赢得了时间,才有时间刷卷子,因此能提前考掉的,一定要考掉,比如英语和选考科目。
第五,这个高考的改革,并没有减轻学生的负担,反倒会加重孩子的竞争。比如很多人疯狂的学英语,甚至在高一就把英语考掉,在竞争中占据先机。
因此可以预见,全国人民将会掀起一场英语方面的军备竞赛,把英语的竞争提前到初中和小学。
至于怎么学好英语,蛋总在春天推荐过一个中小学生学英语的平台
想翻过教育这座大山,只有走这条捷径了
。
51Talk青少英语
这个平台,这里有大量的外教。只要一台电脑,就可以把洋外教请到家里。我家老大试听了两堂课,一堂课25分钟,一对一的,全程外教英语授课。
因为是一对一的互动课堂,所以孩子没有机会跑神,他必须认真听课,才能跟上老师的思维。
并且他还要用英语跟老师交流,回答老师的问题,这就营造了效率极高的纯英语氛围。他们称之为
“沉浸式学习”。
并且,时间安排比较灵活,25分钟,可以利用散碎的时间,只要提前跟老师约好。
并且老师授课,也是教学进度设置的,并且配有精心设计的卡通界面,供学生学习。孩子试听的时候,我拍了张照片。
暑期来临之际,蛋总为大家申请了
“
超级暑期大礼包
”
——
60节课程,每节平均24.9元
(30节1对1外教+30节公开课)
暑假每天一节,刚刚好一个假期
点击“
阅读原文
”,
就有机会免费领取一节1对1外教课,并享受暑期钜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