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
——习近平《摆脱贫困》
典出:陈子昂·《感遇》诗之十九
原文: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黄屋非尧意,瑶台安可论?
释义:圣人没有私利,一心忧患和毕生致力的就在于黎民百姓的利益。
唐代佛教兴盛,政府和民间上下都不遗余力地铸造很多寺庙、塑像等大工程,耗费资巨,大大挤占了民生投入。“事死不事生”、“事鬼不事人”,陈子昂痛心于此,写下这首《感遇》。其中提到的“忧济元元”的圣人,和范仲淹“先忧后乐”的人格境界是相通的。这首诗虽然写于千余年前,但是其中讽刺的社会现象却似曾相识。政府如何摆脱“面子工程”的发展思路,多兴利民实事,多谋长远利益,真正把钱花在民生上,花在“刀刃”上。首要还是得树立以民为本的“财用观”。
在《摆脱贫困·把心贴近人民——谈新形势下领导的信访工作》中,习近平说:
信访部门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是沟通民情的窗口。唐朝陈子昂有一句诗:“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意思是说,高尚的人,不追求一己之利,他所关心、济助的是普天下的老百姓。对封建王朝的中央大员来说,有此番见解确乎难能可贵,只是他依然视自己为“圣人”、救世主,依然是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我们共产党的干部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的,在信访中倾听人民的呼声,了解人民的愿望,汲取改进工作和作风的营养,“关心、济助”每一个需要关心济助的人,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信访工作的首义,在于时刻把自己看成人民中的一员,把心贴近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