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子戈
一个坚持每天看片儿的独立影评人 公众号【子戈说电影】 联系我请加微信号philaro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一条漫画  ·  密码只告诉你一个,你记好啊 ·  19 小时前  
一条漫画  ·  明明是三个人的电影,我始终不能有姓名? ·  19 小时前  
一条漫画  ·  不是老婆厉害,是我的头厉害 ·  3 天前  
一条漫画  ·  老公给闺蜜花了好多钱,我怎么才能要回来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子戈

看完这篇影评,你一定想二刷《敦刻尔克》

子戈  · 简书  ·  · 2017-09-06 16:22

正文

今天,我们来聊《敦刻尔克》。

先说结论,我觉得这部电影,是 诺兰一次突破性的实验。

他不仅颠覆了自己的风格,也试图去拓宽战争片新的表达空间。

我看到这种实验性,还是很惊喜的。

当然另一方面,我也同意很多人讲的:诺兰的电影变得「 不好看 」了。

这是实话。

《敦刻尔克》在直接的观感上,确实没法和《盗梦空间》或《星际穿越》相比。

原因呢,也很简单。

曾经的诺兰,有两大杀器: 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惊心动魄的悬念。

但这两点在《敦刻尔克》里,都是缺失的。

想象力就不用说了,对于一部「现实题材」电影,很难施展。

悬念呢?也没有。

因为所有人都知道这场撤退的结局,是33万人奇迹般地逃生。

哪还有什么悬念呢?

如此一来,也就难怪观众会感到失望,或是直言「不好看了」。

其实,《敦刻尔克》还是好看的。

只是这种「好看」,换了个面貌。

它不像「华丽的画面」那样显而易见,也不像「烧脑的剧情」,即使看不懂,也会被人称赞“牛逼!”

《敦刻尔克》的好,是不动声色的,它是藏在“时间”里的秘密。

为什么这么说?

听我往下讲。


熟悉诺兰的人都知道,他是个喜欢“ 调戏时间 ”的导演,而且每次都能玩出新花样。

比如《记忆碎片》。

男主莱纳患有「短时失忆症」,刚刚发生的事很快就会忘记,他只得依靠字条、照片和纹身,来寻找杀死妻子的真凶。

这个故事有意思吧。

更有意思的,是诺兰的讲述方式。

他把故事时间线彻底打乱,一面用彩色画面倒叙,一面又用黑白画面正叙,并将两者混剪在一起,相当于 从故事的两端,来逼近核心的真相。

看图:

《记忆碎片》的叙事时间线  图/子戈

影片共分为45个段落,正常的时间线是:从1开始,到45结束。

但在影片中,诺兰却故意这么讲:45、1、44、2、43、3、42、4……直到段落23,相反的两条时间线在此汇合,真相也呼之欲出。

诺兰用这种结构,使得两种悬念同时存在:「将要发生什么?」以及「为什么会发生?」

这就是诺兰在时间上玩的把戏。

他把一个简单的故事,通过复杂的讲述,变得悬念重重。


再看《盗梦空间》,又不一样了。

如果说《记忆碎片》中的时间,是「螺旋递进式」的,那么《盗梦空间》中的时间,则是「嵌套递归式」的。

它的基本原理是这样的: 梦境每深一层,时间就延长20倍。

看图:

《盗梦空间》中的多重梦境  图/子戈

诺兰实际是用一层一层的梦境,释放了现实时间的困境。 他用有限的生命,向无限的梦境坠落,拓宽了生命的局限。

相比之下,《记忆碎片》仍然是在时间的线性规律里做文章,而《盗梦空间》则打破了这种线性,使得时间拥有了一种「 深度 」:每深入一层,都是一段崭新的人生,而每段人生的结束,又会携带着它的影响,回到上一层的人生里,直到回归现实。

当然,你很有可能会迷失在某一层的梦境里,把那当成了真实。

这或许就是「神偷岁月」的代价吧。


等到了《星际穿越》,玩法又变了。

这一回,诺兰带我们站在一个超维的视角,来重新看待时间,而且一下子就拉到了「五维空间」。

什么是五维空间?

这就费解了。

对于只能感知到三维空间和线性时间的我们,是很难去想象出「五维空间」的。

不过可以做个简单的描述。

我们都知道, 第四维是「时间」 。那么一个活在四维空间里的人,看见我们时,看到的是什么呢?

形象点说,看到的是一条条虫子。

因为他能够同时看到我们一生的轨迹,从生到死,每一刻都在眼前。

好,那第五维又是什么?

是「 概率 」。

那么第五维的人,看到的是什么?

是你人生的所有可能性。

换个角度理解就是:低维度世界是高维度世界的投影。就像线是面的投影,面是空间的投影;同样,四维对三维的投影,是此刻;而五维对四维的投影,是某一种人生。

好了,我也只能讲到这个程度了。

在《星际穿越》里,诺兰用我们可以感知的三维画面,呈现出了一个五维空间的奇观。

他不仅打通了每一个过去、现在和未来,更把人生的无限种可能性,展示在我们面前。

那么重要的是什么?

是我们的选择。

这也是《星际穿越》的主题: 最终拯救人类的,是因爱而生的选择。


好了,兜了一大圈,现在我们回到《敦刻尔克》。

说实话,我很惊讶,在这样一个现实题材的电影里,诺兰竟然还没有放弃在「时间」上进行探索,而且还真的被他玩出了新意。

在《敦刻尔克》里, 107分钟的电影时间,是由三条长短不一的现实时间构成的。 分别是:海滩上的一周、海面上的一天、天空中的一小时。

我们把这三条线,放在一个真实的时间轴上看,应该是这样的:

《敦刻尔克》的现实时间线  图/子戈

如果正常讲述的话,故事应该从海滩上的英国兵汤米,躲过枪林弹雨,来到敦刻尔克海港开始。他几次上船,船又几次被敌军击沉,无法逃生,就这样挨过了几天,直到最后一天他终于等来了道森先生的救援船,满身油污的他被救上船,而飞行员法里尔也及时赶到,消灭了虎视眈眈的敌机。最终,法里尔的燃油耗尽,降落在敦刻尔克,被德军俘虏。而汤米成功逃生,坐上回家的火车,沐浴在第二天清晨的阳光里。

这是顺序的故事线。

而诺兰,当然不会这么老老实实地讲给你。

他是这么做的: 将这三条线混剪在一起,使得原本先后发生的故事,变成同步发生。

看图:

《敦刻尔克》的叙事时间线  图/子戈

这样一来,就有意思了。

首先,这里面隐含着一种“ 时间的相对论 ”。

什么意思?

你看啊,电影中的107分钟被分成同等的三份,分别讲述一小时、一天和一周。

换句话说:同样长度的时间,对不同处境的人来说,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特别是那些在海滩上苦苦挣扎的人,求生无门,度日如年。同样是一个小时,他们会感觉像一周一样漫长。

这是对于「煎熬」的一种隐晦的阐释。

其次,混剪时间线的做法,还营造出了一种「 因果倒置 」的错觉:明明后发生的事情,却被提前讲述;而先发生的事情,可能很晚才会看到。

比如,在空中的支线里,我们看到三架战机已被敌军击毁了一架,而过后在海面的支线里,道森先生看见空中飞过的仍是三架完好的战机;还有,在空中的支线里,法里尔看到成功迫降的战友在挥手致意,后来从海面的时间线再看,其实是战友的手被卡住了,而他的挥手实际是在挣脱…

这就为叙事增添了很多趣味。 可能下面这个例子更为典型。

在海面的支线里,道森先生救起了一个落水的士兵,这个士兵的船经历了鱼雷的袭击。上船后,他百般阻挠救援船回到敦刻尔克,并且还因争执,误杀了一个年轻人。

而在后来海滩的支线里,我们看到这个士兵的船还没有出发,那时海滩线的主角汤米正准备上船,却被他拒绝了,他还对汤米说,放心吧,我们会回来救你的。

如果按正常时间线来叙述,不会有这么大的戏剧感。时间线重组后,我们先看到他被救,阻挠救援,再看之前他登船时,拒绝别人上船,并承诺还会回来。就会有意思得多。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