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几天看国内一档婚恋节目,
发现其中有很多类似的情侣矛盾,
由恨嫁的姑娘们带到舞台的正中央。
这些姑娘正处于年轻貌美的二十几岁,
却咄咄逼人或梨花带雨地指责站在舞台那一端的男孩子,
抱怨他们以各种借口搪塞着她们想结婚的真心,
正一秒一秒地耽误着自己“再也等不起的”青春。
大多急匆匆想结婚的姑娘给出的理由是:
理由听似正当,但细究起来,真实的原因挺让人疼的。
我发现大多数恨嫁的姑娘们,
都有这么一个或几个共同点:
她们大多没有一份收入颇丰的工作,
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车子,
没有看到自己使生活持续变好的可能…
简而言之,
她们没有随时能够脱离一段关系的能力,
才看到了一个男人可以为自己无偿提供的未来。
杨澜说:
要在婚姻中找一个可以帮助自己的男人,可多少姑娘忘了,这理论的前提是建立在姑娘也在玩命奋斗,准备大展身手,需要一个智囊,而不是一只钱包。
而某些站在舞台上条件欠佳却又恨嫁的姑娘们,
有没有想过,
婚姻如同经营生意,
而生意中哪会有人愿意去找一个弱实力的合作伙伴,
还心甘情愿分给他同等甚至更多的收益?
女孩说男孩贪婪自私,
享用了自己最好的年华;
而男孩没敢指出女孩思维的误区,
青春是你的,
不被人耽误,
也总是要过去的。
我和一接近三十岁的姑娘聊天,说道何时嫁人的问题,我们的观念基本一致,“单身要是过得特别好,谁有事没事急着去结婚?”
她笑着:
“你以为我们是在坚持正确的婚恋观?呵呵,我们现在是奇葩。”
长时间在新西兰生活,习惯了西方姑娘的顺其自然,一回国就能感觉到年轻中间巨大的恐慌。
男孩子怕一辈子穷兮兮,女孩子怕一辈子孤零零。
我理解一个姑娘因为爱情结婚,但不理解姑娘因为不安而结婚。
中国年轻姑娘的悲哀之一就是这份不安,有多少人从女孩到妇人之间几乎不给自己过渡的时间。
出了校门还没来得及看看自己能释放出多大的能力,就迫不及待嫁作人妇混进柴米油盐中,连不够成熟的个性都要放在婚姻里长大。
这导致我们中的很多人最终活成了年轻时所不想成为的那种人(或许更糟糕)——人生缺失了独立、自主、敢爱敢恨的能力。
我在新西兰的一个猕猴桃工厂做过工,很多国家的年轻人都在那停留过,那里是世界的缩影也是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地。
在聊天的过程中,我发现中西方姑娘的婚姻观有很大差别。
越是亚洲的姑娘,对婚姻就有越大的依赖,觉得在成年之后,婚姻是首先能够提供给女人幸福的方式。
我遇到了很多亚洲的旅人,他们中的大多数保有这样的习惯,先找到婚姻,再一起去看世界。
但事实上,看了世界后的人,有很多却不再想在一起。
而西方姑娘们,则大部分选择先体验世界,再走入婚姻。
几年前我们笑她们玩心太重,看她们做一无所有的背包客,睡沙发住营地,靠做数份辛苦的工作完成一次次旅行。
几年后我们却发现,她们在体验世界的过程中丰盈了自己,扩宽了眼界,工作中经验丰富,生活里独立能干,从不轻易去依赖任何人。
我们又笑她们结婚时眼角已有了褶皱,
但她们看似等待许久才选择的伴侣,
是爱情的结果而不是时间的压力,
又因为抱着理智、不妥协、不迁就的态度,
直接省去了未来数十年的烦恼。
而这样的姑娘,在今后的婚姻里,往往更成熟,更有发言权,更有自主性,更有选择的权利。
就算没有找到那个合适的人,那些年轻时的努力和远行,也没有使她们的生活失去乐趣。
先过好自己的人生,再去参与别人的人生,这才是女人长久的聪明。
我家的王女士越来越少催婚,从最初每隔三个月一催,到现在连续几年都闭口不提。
在我的同学们都接二连三地发了喜帖的时候,王女士如此沉得住气实在是难得。
她有一次对我说,“什么结不结婚的,我就是希望你过得特别好。”
父母之心,不过如此。
人生的意义,也不过如此。
我总结自己这几年的生活,大抵渐渐不再让父母操心:
物质生活稳步提升,
精神生活逐步丰盈,
幸福度稳定提升,
看父母的双眼从忧愁变得欣慰。
我用时间验证,靠自己也能实现一个又一个小目标,我看到了努力可以赋予女人的最佳状态:
有能力负担自己的物质与精神生活,
不必依靠婚姻感到安全,
单身时拥有一个人品尝的幸福,
遇见爱情时可享受爱人的过程,
而无需步步紧逼。
每当看到有姑娘急匆匆地去相亲,
为自己打鸡血,
发誓一定要成为“嫁出去且嫁得好的剩女”,
又一次次失败后问我“那男人凭什么嫌弃我!”。
我就在想一个问题:
为什么女孩子一定要在年轻的时候拼命努力?
就是为了向别人证明,自己不用有一天狼狈到需要找人去弥补自己年轻时没努力的那个部分。
五年前有姑娘问我,“你何必这么拼?”
同样的姑娘现在问,“你不着急结婚吗?眼瞅就三十了!再不结婚就赶不上三十五岁生孩子了!我相亲的候选人都排到下周四了!”
年龄从来不足以成为结婚的理由。
姑娘,你若是单身就过得特别好,又何必急着去结婚哪。
本文转自公众号
请尊重一个姑娘的努力(ID:neversaynever30)
作者丨杨熹文
2016年亚马逊年度新锐作家
一个住在新西兰房车上的姑娘,
热爱生活与写作,
相信写作是门孤独的手艺,
意义却在于分享。
新书《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火热销售中
讲述一个姑娘如何在异国用野路数从一无所有到诗和远方。
欢迎关注
新浪微博
@杨熹文
微信公众号
@请尊重一个姑娘的努力(neversaynever30)
校对:经典微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