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10月16日到10月28日,古巴导弹危机的13天,有可能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危险的时刻(哈佛大学教授、肯尼迪总统特别助理施莱辛格语)。
当时的背景是,美国在土耳其部署了大量中程导弹威胁苏联,又准备入侵古巴,赫鲁晓夫自然要采取行动,所以在古巴也开始部署导弹和苏军。肯尼迪政府在外交、空袭等多种方案中选择了有克制的对抗方案——封锁古巴。幸好美方没有激化升级,美方情报严重低估了苏方在古巴的部署,根据苏方30年后的解密,当时已经有100多件核武器和5万苏军到了古巴,可以摧毁整个美国东部。
双方对抗的最高潮的一天是27日,美军一架U2在苏联导弹基地上侦察,苏军最高指挥官(参加过莫斯科保卫战)不在,下面人擅自开火击落了美机。(事后赫鲁晓夫用绝密电报批评了这一行为)美空军自然马上准备空袭反击,肯尼迪考虑再三,否决了空袭计划。同一天美海军在封锁古巴中,用五颗深水炸弹驱赶一艘苏联核潜艇,潜艇出现故障,高温疲乱,当时按苏联海军的规则,危急时刻如果联系不到莫斯科,舰艇上的三个最高指挥官同意就可以使用核武器。这时候2天都没有和莫斯科取得联系,船长和政委都认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已经爆发,决定用核武器反击,万万幸的是大副保持了冷静理性,建议上浮后和莫斯科联系再决定(在美海军围堵下上浮是潜艇的屈辱),这位大副也算人类救星了。
就是因为关键时刻这些理性决定,最后我们从核大战的边缘活了过来(中国当时也被美国的核反击包括在内)。实际上,肯尼迪和赫鲁晓夫通过私下的信件一直在联系,最后达成协议双方都把对方家门口的导弹撤掉,还不能对外公开。
回顾这个历史事件的意义是,他非常符合“胆小鬼博弈”的模型,双方都要“伪装”出死磕的决心,谁先服软(成胆小鬼)谁就输了,但是双方如果真死磕到底,所有人都会输光,因为双方都有二次核反击能力。那么为什么不会真死磕呢,因为大国领导者都有治理的闭环,不像德、日、伊拉克依赖于扩张期用侵略去获取资源,自己的事做好更重要。 这就是我的理解。
话说回来,谁要是在1962年美国炒股,知道这么多细节可能就空仓了,因为上面每一个事件都比现在的麻烦大的多,那他会错过和巴菲特一起成长的机会,62年美股因危机跌了22%,然后后面连涨了7年慢牛,被写成了《沸腾的岁月》。
我们也跟踪到一些优秀的企业,很诚实的说在现在的快速变化中感觉有点蒙,但这就代表这些企业失去投资价值了吗?实际上预测变化并不高明,能够适应新变化才是他们的核心能力。另外,上周一一天A股市值的减少已经是我们对mei毛衣顺差的2年之和,这样的情绪反映还不够充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