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社会学理论大缸
网址www.sociologicaltheory.cn以抢二道贩子饭碗为目标,传达学习Sociological Theory等英文期刊前沿经典有关精神,抓好摘译推送中心工作,把推动汉语社会学理论发展作为根本遵循、行动指南和精神动力个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实验万事屋  ·  博士后就发了44.1分的SCI,这北京大学的 ... ·  昨天  
小张聊科研  ·  JCR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社会学理论大缸

读书会回顾丨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中找到自我

社会学理论大缸  · 公众号  · 科研  · 2024-09-21 17:55

正文

大缸第919期

文/沈朋、排版/子晨

按语/孙宇凡



阅读是孤独的,但学习总是需要一个社群——无论是在中学还是大学,我们都需要一个可以交流、获得反馈的学习环境。


不过,身处这些制度化的学习社群中,我们有时反而感到更加孤独:身边的老师和同学,真的理解我们吗?他们是否愿意倾听我们的声音?毕竟,这些社群是制度化安排的,未必是我们心中向往的、志同道合的学习群体。


所以,最近几年,我们大缸组织了上百场讲座和数十场读书会,聚集了一群热爱阅读的朋友。同时,在暑期的《社会科学理论体系精读班》中,我们还组织了10场读书会。我不仅希望能传播自己掌握的知识,更希望通过搭建这样的平台,帮助大家找到志同道合的学术伙伴。


下面,是我们暑期精读班的一位学员,分享她在读书会中,与小伙伴们一起学习理论经典的感受和经历。


*读书会现场截图


文/沈朋(暑期读书会参与者)



工作两年后,我决定再次回到校园读研。


偶尔回顾前几年的工作时光,回忆总有着一层灰蒙蒙的滤镜。其实我算不上讨厌自己的工作,我甚至自认为是一个热爱工作的人,我能很好地胜任我的职责,也不乏升职加薪等高光时刻。


但我同时也很明确地体会到,工作让我不快乐。日复一日乘着6号线转10号线的北京地铁往返穿行,通勤的人流匆匆,每一个清晨和夜晚的空气都以我无法言说的方式消耗着我的灵魂。读研对我来说像是一张探索内心的门票,我期待着在学习的同时理清自己。



*(图源:网络)


起初我参与宇凡老师的暑期课程《社会科学理论体系精读班》,更多是对于自己能够在课程中学到的理论知识报以期待。但回过头来却发现,课程作为一个平台,尤其是课程附送和组织的读书会,让我在这个平台所提供的社群中与不同专业、不同阅历的同学们碰撞思想,在深刻而真诚的交流中收获的属于自己的更加坚定的内核,带来的是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提升之外更大的惊喜


我参加的第一场随课程附送的互助读书会,读的是马克思。精读文本是《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章节。在马克思的异化中,我找到了一部分理解工作与生活的方式,但是我依然没有找到人生的答案。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封面(图源:网络)


进入到小组讨论的环节时,聊到一半沉默了几秒没有人说话。之后,一位同学打破了沉默:“我是想问一下的,既然异化无处不在,没有异化的情况真的存在吗?还是说每个人都注定活在被异化的痛苦之中?


这个问题问到我的心里了。


我曾经的痛苦是来源于异化吗?源自被异化了的工作,以及身为一个职场打工人的、被异化了的自己吗?


即便是这样,我又应该做点什么呢?还是说我只能清醒地面对着被异化的现实?



精读马克思,窥视那个异化的自我


精读文本的选答题中提到了“自由”二字,我在读本中圈出了与异化和自由相关的段落。


首先,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


有关“自由”的表述,在精读文段中体现出两种不同的含义。


第一种含义,指的是人类对于自己的体力、智力的分配,活动的选择上的自主性。


我回忆起这堂课后和同学们在课程群里面的聊天,我们讨论了异化和情感之间的关系。是否工作中只要产生了不快乐的情绪,这份劳动就一定是被异化后的结果呢?


群里有朋友举了例子,讲述自己作为一名高校的学者,既热爱自己的研究,却同时也有的时候会因为严格与快节奏的考核机制而感到痛苦。这样看似矛盾的情况又是否说明了异化的情况呢?


投入了心血的工作,被数字化框定成为了各种程序化的指标、绩效,变成了述职报告上的KPI、OKR,这是一种当代快节奏生活中被异化了的劳动,还是维持企业和机构等健康运转的必然之选?


因此,结果是,人(工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生殖,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在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觉得自己只不过是动物。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


*(图源:网络)


第二种自由指的是一种人类作为一种类存在物,或者说人之所以为人,与自然界中的动物所存在的一种根本性的差异。我由此又想到了米德在社会心理学中论述的人与动物之间行为的区别:

  • 动物的行为是:身体——活动

  • 而人类是:身体——意识——活动


而生产生活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生活。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生活本身仅仅表现为生活的手段。


我突然在阅读中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也许自由指的就是意识能够对人的生命活动产生影响。为何异化的劳动使人类不自由?因为异化的劳动剥离了意识能够对人的劳动产生的影响,使得劳动变成了“身体——活动”,意识不再是我们引以为豪的所有物,反而成为了导致痛苦的牢笼。


... ...所以发生这种关系就在于有另一个异己的、敌对的、强有力的、不依赖于他的人是这一对象的主宰。如果人把他自己的活动看做一种不自由的活动,那么他是把这种活动看做替他人服务的、受他人支配的、处于他人的强迫和压制之下的活动。



精读马克思,探索一个自由的自己


宇凡老师给马克思的这一讲课程名字,定为“异化时代的来临”。异化作为马克思的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在宇凡的课程中也有深刻的解读。


课程中探讨了四种不同的异化

  • 劳动产品的异化

  • 劳动过程的异化

  • 人的类本质的异化

  • 以及人与他人关系的异化。


*(图源:课程PPT)


宇凡的课程中时常有一些发散,在学习异化概念的过程中,也能窥探到马克思在拆解这一概念时所生活的时代的生活图景。那个时候的工人拥有着“自由”,自由让他们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来支配,但另一方面,工人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东西。工人在日复一日辛劳的工作中听不见自己的声音。


而当下的工人,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境遇,有共同点的同时,也已然产生了异化形式上的差异。在类本质的异化中,当下的工人并非没有表达自己的自由,但也受到网络的脱域空间以及消费主义等因素的影响。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在社群的讨论中我们提及了“特种兵式旅行”,即便是游玩,也有游客将完成打卡式的旅游任务作为核心,而非切身去体验自己的旅程,并且乐此不疲,我们甚至很难判断这种行为究竟应该如何界定。


*(图源:网络)


但与此同时,跨越时代的变迁,我们依然感慨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否是对人的抹杀,我们仍在讨论着,除了经济活动范畴之外,人之所以为人,我们追求的幸福究竟存在于何处


社群中的大家背景不同,探讨问题的视角也很丰富多彩。除了学生和职场人之间经历与感受的不同,还听到了教育学的伙伴,以及有资历的中学教师,结合韦伯对科层制的讨论,追问在创新式的教学方法中,又应该怎样让孩子们跳脱出异化自己的循环,去寻找更多的幸福。


我相信即便课程结束了,我们作为一个多样性的集体,依然能够真诚地以社会学的理论为框架分享各自的学习与生活。



精读马克思,能超越马克思吗?


宇凡在课程的开篇不是带我们直接进入具体文本的阅读,而是首先给了我们一个精读文本的沙漏模型


这一沙漏结构也成了社群中大家交流阅读感受时共同使用的模型。这一模型不仅为精读文本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方法论,而且带给了我一种归属感,谈到沙漏结构,就和一起研讨的同学有了共同的思考工具。



沙漏的底部,是重建、融贯与创新,课程之前我总觉得创新总赖于一时的灵光乍现,便时常苦于灵感的匮乏,课程后,我对于灵感的来源也有了新的感悟,阅读和思考的积累对于开展研究来说永远重要。


而在马克思的这一讲中,课程中也介绍到了马克思所使用的论证方法:归谬法、真实抽象以及类比论证。印象最深的是类比法,像是一种学术研究中的“通感”之力。


我在春季读过一本书《金榜题名之后》,里面将大学生的本科生活类比成为一个寻找宝藏的迷宫,文化资本则是学生手握的地图,这样的类比会给我很深的印象,我也期待着在自己的研究中能够以类似的方式为他人呈现出非常具象的模型。读经典中了解到的方法论也是我理论学习外宝贵的意外收获。


*(图源:网络)


我即将在秋季就读人口学的硕士,课程中学到的理论以及方法论知识对于老龄化下社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提供了非常多优秀的研究视角。例如老年人在退休前后社会角色的转变,或者社会对于老年劳动者的用工歧视,都一定程度上和系统性的劳动异化相关,其解决也可以在经典理论中寻找线索。


我还关注过“大龄农民工”的问题,大城市中农民工在工作到45岁以上就会遇到工作难找,而回到家乡又没有土地的两难境遇。


由衷地感慨阅读经典理论的力量。不仅一直受用,而且常读常新。我相信在入学后,当我有了更多的知识积累后,再次重读经典还会有新的感受。于是,不经意间又回到了第一讲的内容,经典带着我们通过重建过去创造未来,在不同时代中相似的危机中持续地给出自己的回应。


如同课程群中一位同学最后给出的总结一样:世界是一个贝果


而我们又像是攀爬着人生高塔的阶梯,看似循环往复,却也螺旋地上升着 


相关理论课程

>>想系统学习理论、精读大师,可以点击了解👇🏻

全网唯一《社会科学理论体系精读班》开放报名!全年只开暑期1班!


>>也可以直接扫码海报报名👇🏻

*《社会科学理论体系精读班》体系化学习社科理论;手把手教你精读方法;吃透社科11大最重要思想家。


相关推送

读懂这十大理论英雄,从此学术没瓶颈!

用这四种阅读方法,我终于读懂马克思了!

社会学考研心得:我如何跨专业一战上岸国内TOP2高校?(实战干货)


这是社会学理论大缸的第919期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