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值编辑说:最近两天推送了《
没营养?防腐剂?其实多数人对罐头食品的认识都是错的
》和《
说说咸菜和亚硝酸盐这对“难兄难弟”
》两篇文章,看过大家的评论,能看出有相当一部分读者对于现代食品工业心存疑虑,同时也好奇其背后的科学技术细节,提供更多这方面的内容,是否有助于大家吃的更放心一些呢?今天再推送一篇云无心的文章吧,欢迎诸位在留言给出读后感。
另外,昨天的《
性和非对称:骆驼的鸡鸡为啥长这样?
》一文推送后,有超过留言数量上限的读者表示无法接受竟然没有那种图片看!这里要解释一句,这篇文章英文原文也没有那些无法描述的配图啊,文章的精彩之处就在于作者精妙的语言、译者出色的翻译,加上桔子耗费心力给予的语言润色,昨天一气之下没有读完全文的,今天再读读看呗?
【Anti-Theft Lunchbag,一种印有霉菌斑图案的食品袋。图片出处:blogs.browardpalmbeach.com】
当面对一种长时间没有变坏的食物,人们的第一反应是:一定加了许多防腐剂。近日
(本文写于2013年5月)
流传的一则新闻是:美国犹他州男子于1999年在麦当劳买了个三明治,无意间保存至今。令人吃惊的是,它看起来和14年前没有多大变化。他当时是为了向朋友们证明防腐剂可以使一些食品长久保持“新鲜”,所以就买了个三明治打算放一个月再拿出来。但是事后他忘记了,所以保存至今。唯一的变化就是酸黄瓜解体了。
具体到新闻中的汉堡为什么不坏,没有看到食物难以定论,但是可以做出合理推测。这里,我们首先来讲解一下“食物防腐的基本理论”,然后介绍“不用防腐剂的防腐措施”,最后来“推测汉堡没坏的可能原因”。
如何防止食物的腐坏?
需要强调一下:“食物没有腐坏”跟“食物没有变质”是不同的概念。“腐坏”通常是指长了细菌或者霉菌,而“变质”还包括其他的导致食物品质下降的情况,比如油脂氧化、失去固有风味、口感变差等等。因为腐坏跟食用安全密切相关,所以更受关注,这里也只讨论这一变化。
腐坏的发生是因为微生物(细菌或者霉菌)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水分和适当温度与酸度等条件。一般而言,多数食物中不会缺乏营养物质,只有极少的比如白酒、盐等,无法支持微生物的生长。而水分是细菌和霉菌生长的先决条件,这个条件不是直观的“水含量”,而是“水活度”。它不仅跟食物的含水量有关,还跟水与食物的结合状态有关。简单说来,就是当食物的水含量小到一定地步,细菌和霉菌就无法生长了。比如糖、蜂蜜、脱水蔬菜、方便面等等,都因为水含量很低所以难以腐坏。温度与酸度是微生物生长的环境条件。一般而言,酸度越高(pH值越低),微生物越难生长。而温度则尤其需要一个适宜范围,过高过低都不行。除此之外,微生物生长还需要有一些“种子”,所以如果可以不让微生物的“种子”接触到食物,哪怕有适合细菌和霉菌适合生长的环境,食物也不会腐坏。
【“现代微生物学之父”路易·巴斯德故居中展出的当年巴斯德否定“自然发生论”用的鹅颈瓶,里面乘有煮沸后冷却的肉汤,瓶颈和外界空气贯通,100多年过去了,肉汤依旧清澈,没有滋生细菌或霉菌。图片来源:coloradorotarygoestofrance.wordpress.com】
那些不用防腐剂的防腐措施
微生物要生长,需要满足上述的所有条件。而防腐,只需要搞定一条就可以。当然,因为每一条要想“彻底搞定”都不容易,现实中往往是多管齐下,让微生物们“躲过了初一躲不过十五”。
-
干燥。
这或许是人类最早懂得的防腐措施。那些容易腐坏的食物,只要在变坏之前晒干或者烘干,也就可以长期保存了。除了粮食,很多传统食品这是这么保存的。在农村,许多人会把萝卜、红薯、豆角、竹笋、土豆片、香菇等等晒干,就可以长期保存了。即使是肉,在高盐的帮助下把表面烤干,也可以实现防腐——腊肉、风肉、香肠,都是如此。加工食品中,方便面是这一技术的代言人。不管是油炸的还是风干的,面中的水活度都低于细菌生长的最低需求,所以并不需要防腐剂。只要不开封然后受潮,方便面的干燥足以防腐了。
-
盐渍。
一般细菌在高盐环境中难以生长。除了前面提到的腊肉,各种酱菜、咸菜的核心也都是高盐防腐。
-
糖渍。
这一防腐措施的核心还是高糖环境中水的活度低,各种蜜饯是这一措施的代表。
-
低温。
在冷冻温度下(低于-18C),虽然让食物腐坏的微生物没有死,但是停止了折腾,不能生长了。只要不化冻,它们也就无法闹事。
-
罐装。
罐头食品通过先密封,然后彻底加热的方式来防腐。经过长时间的高温加热,其中的细菌被杀光。因为已经密封,环境中的细菌也无法进入。没有了星星之火,不管罐头内的食物多么适合,也不会有细菌长起来。“超高温加热然后无菌包装”是食品工业上的另一种常用方案。其原理跟罐头一样,也是通过超高温加热杀光细菌,然后无菌包装杜绝细菌进入,从而在不需要防腐剂的情况下实现防腐。可以常温储存的牛奶和动车上的盒饭是消费者熟知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