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并关注
“青松华药”
,或搜索微信号
“GP_Pharma”
直接关注,每日与您分享及时、有用的医药信息;
沟通&合作:
15760719011。
医生在朋友圈公开晒图,称:
望各位家长看管好自己的小朋友!必要时,打一顿也是可以的!
——这,不多见吧。
然,得知来龙去脉,燕小六悟了。医生用心多良苦!
故事源自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消化内镜诊治部副主任医师沈峰
。
前不久,他找到一串珠子↓。
看似平淡无奇?
值得晒的原因之一,在于TA们被发现的“地点”——某小娃娃的胃腔内↓。
原因之二,这种珠子属于磁性玩具,又名巴克球。
在游戏圈,这种磁珠变化多端,创意无限。
是不是黏性超强、可塑性极高?试问:如果吃进肚子,结果如何?
“如果是多颗珠子、先后进入肠管,在磁力作用下,胃体和肠管会发生空间折叠。说白了,就是两个离得远远的部位,会不断靠拢,直到牢牢贴在一起。”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消化内镜诊治部副主任医师张毅
说,这会导致胃、肠粘膜缺血、坏死,甚至穿孔。
在沈峰老师的“故事”里,医生又是镊子、又是网兜,好不容易取出磁珠。也才有了这条票圈↓:
上海新华医院接诊误食磁性玩具患儿,不是一两次了。
11月下旬,张毅医生接诊一个7岁女孩,误食两枚强力磁铁。
“孩子最初就是为玩。她把一块磁铁放嘴里,另一块放脸皮上,感受两块磁铁内外协调地滚来滚去。然而,一个没捏住,磁铁(↓)吸一块儿,吞下去了。”张毅医生说。
女孩第一时间告诉父母。父母立马送到医院。禁食8小时后,女孩胃里还有大量食物。张毅医生在X光透视下,在一坨坨饭糜里,找到一个亮闪闪的物件。
磁铁不除,孩子可能出现更大损伤。张毅医生最终在麻醉师保驾护航下,利用金属异物钳的磁性原理,从食物残渣中,钓出两枚磁铁↓。
此外,张毅医生还遇过一个小男孩,以为吃磁铁就能变钢铁侠。“他分几次,吞下六七颗。”
(性别制约了燕小六的想象力)
放之全国——乃至全球,磁性玩具都是个祸害。
今年7月,南京一名3岁女娃,吞下13颗磁珠。5天后,女娃被送医,肠子破穿11个洞。
往前追溯。美国儿科协会(AAP)一直在呼吁:
别给学龄前孩子,任何接触磁性玩具的机会!
2013年,俄罗斯曾声讨“磁珠杀手”。有的家长表示,一套磁珠有200多颗,“根本分辨不清,丢失的珠子是被孩子误吞,还是弄丢了。”
最怕遇到哪种误吞磁性玩具?
张毅医生想都不想答:
分几次吞几颗的那种,最要命。
原因有二:
1.磁铁有一定重量。进入胃肠道,很难蠕动、下行,也难以排出体外。磁铁一旦进入无系膜固定的小肠,会牵拉、下沉。肠道黏膜受压迫,会缺血、坏死,易造成穿孔。
2.磁铁先后进入体内,若两块相互吸引,会在空间上形成折叠,如胃部和肠管吸在一起。受压迫的黏膜会缺血、坏死,形成溃疡,严重者会穿孔。且,磁铁会一层层,逐步深入穿透。最终,穿孔可能又隐秘,数量又多。
图片说明:关于这条新闻中的女童,网上没有更多后续报道。希望TA已康复出院。
张毅医生提醒,孩子胃肠很娇嫩,误吞2-3天后,
就可能出现
急腹症,包括发烧,腹部不适,腹痛;触摸腹部、疼痛加重
。
如果伴有梗阻,还出现呕吐、进食困难等症状,父母应多问一句:莫不是吃了什么“不该吃的东西”。
此外,真吃磁铁后,催吐是没用的,而且耽误事。一方面,磁铁实沉,轻易吐不出来。另一方面,内镜下取异物,常要做麻醉。为避免麻醉风险、确保操作过程中视野清晰,孩子至少禁食6—8小时以上。“一旦发现误食,父母唯一要做的,就是赶紧送医院。此时给孩子喂食喂水,是在延误治疗时间。”
当问及“已经进入肠道,怎么办”时,张毅医生很无奈:“内镜实在看不到、够不着的,只能等。运气好的,可能会自行排出体外。运气差的,只有外科开腹手术。”
(误食磁铁,还能顺顺当当屙出来的孩子,上辈子一定拯救过银河系)
防患未然,好过亡羊补牢。
此前,医学界儿科频道发布《
这些“新潮儿童玩具”很危险 你家有没有!
》。有读者留言,别光说“不能玩”,主要得说能玩啥。
确实是燕小六耍流氓了。歉。
鄙人各种检索,最后在AAP官网上,找到“
安全专栏
”:窗户安全、冬季安全、滑板安全、泳池安全、玩具安全……内容详实、全面。
英语溜的读者可以在文末,点击“阅读原文”,自行学习
(截个图,大家感受一下信息扑面而来)
燕小六据AAP的“玩具安全”说明,汇总13个锦囊。有针对磁性玩具的内容。
1.细读说明书的“警告”篇,其中会明确注明适合年龄段。谁能玩,谁不能玩,玩的时候注意啥,都有写。(如果说明书没有这一部分,请果断差评弃!)
2.注意大小。
购买玩具,要挑比孩子嘴大的,确保咽不下去。
3.不买会弹射的玩具。意外损伤往往由此而起。
4.声光电系列,尽量不买。旨在保护视力、听力。
5.定期检查。缺胳膊少腿、零件摇摇欲坠的玩具要及时清理。选择毛绒玩具,小鼻子小眼睛要缝合牢固,要挑可机洗的。
6.塑料玩具,要买孩子一屁股坐上去,也压不坏的皮实货。
7.不买“毒物”。确保材质、喷漆都是无毒无害。给<12岁的孩子选货,尽量不挑彩漆玩具/油彩。
8.含电池的玩具必须有官方生产许可证。为避免着火、误食、点击,<10岁者别玩。
9.含有纽扣电池的音乐贺卡、遥控器、其他小电器等,都藏起来,别让孩子碰。
10.家有幼童,冰箱贴就收起来吧!里面有小磁铁。购买磁性玩具时,小颗粒(<鼻孔直径)、磁性过强或过弱的,不能买;一套超过百颗的坚决不买,避免“看不出缺少”。
11.未吹气或已破损的气球,别给孩子玩。
12.玩具若有线、绳、丝带、尾巴等,不能长于30cm。太长时,果断剪掉,以免孩子不小心绕颈窒息,或缠绕身体其他部位而受伤。
13.重中之重:让孩子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玩耍。
AAP指出,父母得知玩具有危险,或看到孩子受伤害时,怨声载道。那么,当危险发生时,亲爱的家长在哪里?
陪娃游戏时,请不要三心二意。你是孩子成长的参与者、启发者。不是路过打酱油的。
再多说一句。
今年6月,美国儿科协会“最近一次”更新磁性玩具的危险说明,指出:如果孩子(仅限美国地界)误吞磁性玩具,或因此受伤,父母应主动地联系“消费品安全委员会”(简称CPSC)。如果CPSC收集伤害信息足够多、风险足够强,这类玩具就可能下市!
希望中国也有协会,供父母举报、查询玩具安全性信息。
爱护孩子,或许从“一起举报”开始!
文|燕小六
来源|医学界儿科频道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关注“骨有谷依”,分享更多骨科产品和疾病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