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上午,一首悠扬的歌曲《天边》飘荡在具有百年历史的清华大学大礼堂内,在欧美同学会合唱团的优美歌声中,第十届清华养老产业高端论坛正式拉开帷幕。
“
新时代,全新机遇;新起点,全新视野
”成为本届论坛的关注焦点。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为民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借助大数据平台推动智慧养老
,是本届论坛预判的未来大健康养老工作的发展方向。
本届养老产业高端论坛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社会科学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医院管理研究院、生命科学学院和医学院联合主办,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同衡养老产业专家委员会、清华大健康(养老)产业联盟共同协办,清城同衡大健康科技研究院、周燕珉居住建筑设计研究工作室承办,汇聚了来自政、学、研、产的40余位领导和专家、百余名媒体记者,以及来自国内各地、港澳台地区、美、法、日等国家的800余位嘉宾。
论坛为期两天,由
趋势论坛
、
专题论坛
和
适老产品体验展
三大板块组成,希望以丰富的组织形式促进行业的纵向深入和向其他产业的横向延伸,吸引更广泛的社会关注。
而就在本届论坛举办之前的2018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出台,将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改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原民政部代管的中国老龄协会,改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代管。
对此,参与本届清华养老产业高端论坛的专家们认为,
推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从以治病为中心转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预防控制重大疾病,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为民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是下一阶段大健康养老工作的主要内容
。
“
在国务院机构改革的大背景下,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正式走上前台,原来由民政部代管的中国老龄协会,也改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代管。这表明,中国养老产业的未来关注点将由社会福利事业转向公共健康事业
。
”参加本届论坛的专家普遍认为,推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预防控制重大疾病,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为民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是下一阶段大健康养老工作的主要内容。
嘉宾云集 多场报告
在22日举办的趋势论坛上,多位嘉宾做主旨报告。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副主任
吴玉韶
做“
树立积极老龄观——十四部委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文件解读
”主旨报告
吴玉韶: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同学、老师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参加这个论坛,这个论坛伴随着中国老龄产业的发展走过了10年的历程,是中国老龄事业的参与者、见证者,也是特殊的推动者,更期待未来的10年能够更加辉煌。
根据会议的要求,我就14部委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文件精神作个解读。
最近全国老龄办、中组部、中宣部等14个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的通知。养老文件很多,近些年中央层面将近出台了近百个文件,这个文件有什么特殊性呢?它是14个党政群部门共同联发的,这个教育是面向全员,而且要连续三年。这个文件看起来不解决养老的具体问题,好像跟今天论坛主题也没什么关系,但其实这是一个养老的基础性、全局性的文件,跟每一个养老问题都密切相关。
下面同,所以我就讲三个问题:
第一,为什么要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
第二,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的内容及方式。
第三,对老年群体进行积极老龄观教育。
一、为什么要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
主要基于三个原因:
第一,这是依法开展的国情教育活动。
第二,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的严峻性和特殊性。
第三,我国老龄事业发展的紧迫性。
第一个原因,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国家进行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增强全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意识。总书记在“5•27”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全面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和老龄政策法规教育。在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提出,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这个社会环境里面主要讲的人口老龄化国情意识。
第二个原因,基于我国老龄化形势的严峻性和特殊性。我们知道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已经将近20年了,但是我们大部分公众和组织机构对于人口老龄化的认知还停留在很粗浅的阶段,原因是我国的老龄化是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特别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的关节点,本世纪的上半叶以及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三个重要阶段,都与我们国家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的时间节点高度吻合,密切相关。所以,总书记讲,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发展国家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这么一件两个“事关”的大事,但是我们的公众和机构的认知度又不高,在人口老龄化认知方面还存在着许多误区。
比如说对人口老龄化的机遇和挑战认识不足,把老龄化问题简化为老年人问题甚至是养老问题。应当说老年人问题和养老问题只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个小问题,应对人口老龄化更重要的是经济问题,把应对人口老龄化看成是部门的工作或者是业务工作,看成是老龄委的工作、民政部门的工作,其实是全社会的工作。把养老看成是政府的事、老年人的事,其实养老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另外把老年人看成是负担和“包袱”。这些认知都是不对的,所以我国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是一个“补课”教育。
第三是我国老龄事业的产业发展的紧迫性。十九大报告提出社会主要矛盾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养老领域体现是非常明显的,我用一个字来概括“缺”,既缺资金、设施、队伍、人才,这个大家都知道,这是显性的,但是有一个方面的缺大家不一定认识到,就是我今天要讲的,也缺隐性的思想、观念。从某种程度上讲,思想、观念可能更为缺乏。所以需要进行全社会的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需要补课。我国老龄事业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很多问题,追根溯源是理念问题。比如这些各级政府都出了不少政策,但是很多政策落实、落地效果不太好,这与我们对老龄化规律的认识,与部门之间的协同有很大关系,其实这也是一个老龄化意识缺乏的表现。
还有老龄宜居环境问题,第一位不是缺钱,而是普遍缺乏老龄宜居环境建设理念,而且不宜居环境一旦形成以后,改造的难度是巨大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再比如消极养老问题,还有产业发展的制约问题,其实跟我们老年群体的消费观念滞后有很大的关系。最近《中国青年报》发了一篇文章,叫做歌声中的退休时光,讲了最近一些老年人利用上午的时间到KTV唱歌,其实是好事,这些老年人到歌厅以后,对音响要求很高,但是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不消费,除了歌厅包间费外,其它不埋单,自带水杯,自带干果,自带水果,这是现在老年人消费理念的典型写照。
所以,应对人口老龄化需要理念先行,理念是决定思路的,思路是决定出路的。要理念先行就必须对全社会进行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必须补上这一课。
二、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方式。
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有三个关键词,老龄化、国情、教育,但最关键的是国情。为什么14个部委这么重视,就是基于人口老龄化是贯穿我国21世纪的基本国情,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国家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既然是国情,就会影响到方方面面,不止是影响养老,不止是影响老龄部门,它是影响全社会、全局的,所以需要进行国情教育。
这次国情教育确定了五项重点内容:
一是老龄化的形势教育。
二是老龄政策法规教育。
三是应对老龄人化成就教育。
四是孝亲敬老文化教育。
五是积极老龄观教育。
而且除了全员教育以外,为了强化教育成果,确定了三种重点对象:
第一是党政干部。
第二是青少年。
第三是老年人。
党政干部负责制定政策、公共管理,影响全局,当然是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的重点对象。对党政干部的教育就是强调“三进”,要进党校,进行政学院,进各级班子的理论学习中心组。
青少年是我们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也是老龄化国情教育的重点。对青少年除了孝亲敬老的传统文化教育以外,还强调了要进行全生命周期的教育,就是养老要从年轻时期就开始准备,全生命历程的角度。对青少年的教育也是“三进”,进课堂,进学校,进教材。
还有一类重点是老年人,后面我专门讲。
老龄化国情教育的五种方式是主题宣讲、集中宣传、文化活动,文艺创作、创新形式。
三、对老年群体进行积极老龄观教育。
老年群体要重点进行健康老龄观和积极老龄观的教育,特别要树立老年人自尊、自强、自立、自爱的积极老龄观,特别是积极的学习观和参与观。我国到去年年底60岁以上老年人已经达到了2.41亿,占总人口的17.3%,特别是去年老年人口净增突破1000万,达到1004万,人口老龄化速度快、数量大,但是现在还不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最困难的时期,因为我们的老年人口结构还是好的。为什么?低龄老年人占主体,60-65岁8253万,占了34%,60-69岁低龄老人占56.1%,79-79岁的中龄的老年人占了32.9%,真正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2600万只占了11%。这种年龄结构的老年群体发挥作用的潜力更大,更需要进行积极老龄观教育。
为什么呢?因为研究表明,60-69岁之间的低龄老年人思维能力能够保持着普通治理高峰期的80%-90%,我们很多的科学家创造发明是在60岁以后,研究实践表明,老年人社会参与和自我身心健康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越参与身心状况越好。
捷克知名作家米兰•昆德拉讲,“老人是对老年一无所知的孩子。”老年人亟需教育,特别是我们上一代老年人是从未富先老、未备先老走过来的,没有很好地做好养老的思想准备,所以需要补课、需要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看待老龄社会,积极看待老年人和老年生活。老年是仍然可以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重要人生阶段。要引导全社会增强接纳、尊重、帮助老年人的关爱意识和老年人自尊、自立、自强的自爱意识。新时代老年人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努力做“三有”老年人,而且要把有作为放在第一位。
国际社会应对人口老龄化有两个重要理念,就是积极老龄化和健康老龄化。对老年群体的教育要以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为主要内容,重点进行以下六个方面的教育。
第一,进行生命历程观教育。
要认识老年期,适应老年期,老年期是人的生命历程的一个部分,衰老和功能的衰退是缓慢渐进的过程,其实老年人的今天和明天没有本质的区别。养老是老年期的一种生活方式,以共性为主,以特殊性为辅,所以不要刻意把老年人与社会隔离开来,不要把老年人过度养起来,也不是所有老年人都需要照顾和护理,真正需要照顾和护理只是少部分高龄、失能、有病的老年人。
最近有一本畅销书,作者周大新,他是矛盾文学奖获得者,他写了一本老龄小说叫《天黑得很慢》,他讲了老年期的五种风景,录下来跟大家一块儿共享,说明要正确认知老年期,适应老年期,这是自然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