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宁波市防汛防台抗旱指挥部发布通告,自2月5日23时至2月20日24时,全市主要供水水源实行统一调度,控制城区供用水总量。
通告称,2020年10月份以来,宁波市降雨严重偏少,供水形势日趋严峻,2021年1月19日,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启动抗旱Ⅳ级应急响应。
据悉,实施限制供水后,宁波市自来水有限公司供水量将控制在125万吨/日以内。市政环卫、园林绿化、景观用水禁止使用自来水,利用再生水或河网水替代。为了缓解旱情,宁波市气象部门还计划继续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我想小蹊瓜们此刻就可能有疑惑了:江南水乡的浙江还会缺水吗?总感觉有点不可思议是不是?如果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话就接着看下去吧!
宁波,简称甬,副省级市、计划单列市,宁波位于东经120°55'至122°16',北纬28°51'至30°33'。地处东南沿海,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中段,长江三角洲南翼,东有舟山群岛为天然屏障,北濒杭州湾,西接绍兴市的嵊州、新昌、上虞,南临三门湾,并与台州的三门、天台相连。宁波市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市区海拔4-5.8米,郊区海拔为3.6-4米。地貌分为山脉、丘陵、盆地和平原。宁波是浙江省八大水系之一,河流有余姚江、奉化江、甬江。
宁波市是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中国海滨城市,中国大陆综合竞争力前15强城市,长三角五大区域中心之一,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浙江省经济中心,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连续四次蝉联全国文明城市,中国著名的院士之乡。宁波人文积淀丰厚,历史文化悠久,属于典型的江南水乡兼海港城市,是中国大运河南端出海口、“海上丝绸之路”东方始发港。
在分析浙江宁波缺水的原因之前,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造成水资源短缺的几种原因
(有助于我们更好理解江南水乡---宁波缺水的原因哦!)
(一)自然原因
1.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储量有限;
2.因为气候、地形、陆地面积、地质等因素造成的缺水;
3.岛屿缺水;自然因素通常会造成水源性缺水。
(二)人为原因
1.人口增加,经济发展,生产、生活用水增加,供给不足──供需性缺水。
2.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管理不善,技术落后,利用率低、浪费严重──利用性缺水。
3.生活、工业、农业三废通过径流导致河流、湖泊、地下水等水体污染──水质性缺水。
通过新闻媒体报道,我们知道,2020年10月份以来,宁波市降雨严重偏少,所以供水形势日趋严峻。那为什么去年浙江宁波降水严重偏少呢?我们印象中不缺水的江南水乡会这么干旱呢?
直接原因
是
气象异常
。宁波的汛期分为梅雨季节的梅汛期和台风季节的台汛期,2020年宁波降雨的时空分布不均问题比较突出,台汛期雨量比多年平均偏少29%。去年10月至今年1月,宁波市4个月累计雨量95毫米,为1956年有水文记录以来同期最少值,宁波城区的主要供水水库白溪水库年降水量比往年平均偏少21%,入库水量偏少32%,特别是7~10月入库水量比多年平均偏少55%以上,第四季度入库水量不到多年平均的10%。
少雨天气集中在传统旱区。宁波市象山、鄞州等地则是传统旱区。
人为原因
(或者说现实原因)则是因为应急实施西线原水管道与毛家坪水厂联通工程,毛家坪水厂需暂停供水。而毛家坪水厂是宁波城区的主供水厂。受施工影响,期间毛家坪水厂将停产,城市供水能力将受到极大制约。这也就能理解宁波市政府为何限制用水了。
事实上,缺水的不止是宁波。自2020年9月30日以来,浙江省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少56.0%。温州、舟山、宁波、丽水等沿海城市,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干旱。浙江省遭遇了2013年以来最严重的旱情。
从降雨情况看,去年10月以来,全省各市较常年同期偏少4到8成,最近30天无有效降雨;从蓄水情况看,全省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为215.6亿立方米,较同期偏少9亿立方米;
从时间分布看,浙江降水主要集中在梅雨期、台风期,70%的降水很快形成洪水排入大海,有效利用的并不多。
杭州临安:
主要水源现低水位 居民区限时供水
杭州市临安区一处小区,居民正在用水桶存水
(图源:央视网新闻)
按照国际标准,
年人均水资源量在1000~2000立方米的为中度缺水地区。
而浙江年人均水资源量是1702立方米,这比全国人均水平低了20%左右,是国际年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浙江缺水主要症结在于水资源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
此外,水资源利用效率偏低也是不争的事实。对标发达国家,2018年浙江省每一万美元GDP用水量为254立方米,而日本为136立方米,新加坡仅为23立方米。
看到这里,我们应该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呢?可以从
开源
和
节流
两个方面考虑。
(一)开源
1.修筑水库,开渠引水,跨流域调水,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
2.引入海水淡化技术,目前海水淡化成本已降至较低水平(有资料显示每吨水只有3~5元的成本),使海水淡化可以进入工业化生产。
3.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防止地面沉降,使地下水得到永续利用。
4.植树造林,合理放牧,含蓄水源,防止水土流失。
(二)节流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减少生活用水浪费。
2.重视改进农业引水、灌溉技术,防止水的蒸发和渗漏,弃用大水漫灌,采用喷灌、滴灌技术。
3.依据当地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地发展水资源的利用,如新疆的坎儿井、黄土高原的“水窖”、新加坡的滨海大坝。
4.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废水要经过处理后达标排放。
5.通过法治、管理等水段,治理水污染,防止水浪费。
6.建立水网水质检测体系,发动群众监督,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管理。
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它滋润了八百里秦川。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横贯关中平原的渭河全长787千米。关中平原是中国历史上农业最富庶地区之一,也是目前陕西省城市最多、人口密度最大、经济最发达的地带。
(1)概括渭河干流的主要水文特征。(4分)
(2)目前渭河河道淤积严重。根据南、北两侧支流的特征,分析该问题产生的原因。(6分)
(3)近年来,渭河流域水资源紧缺问题日益严重。从人类活动的角度,分析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并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合理的对策。(6分)
答案:
(1)河流径流量较小;流速较稳定;汛期一般出现在7、8月;河水含沙量较大;有结冰期。
(“汛期”必答;其余任答一点即可。)
(2)
渭河北侧:
支流多而长,流经黄土高原,带来大量泥沙,尤其是每年7、8月暴雨多,水土流失更加严重,带来的泥沙更多。
渭河南侧:
多发源于秦岭山区,支流短,水流急,易于带来泥沙。
【继续滑动查看】
(3)
原因:
沿河城市大量抽水截留;人口增加,生产、生活用水量激增;沿河城市污染排放,导致水质下降。
(“抽水截留”必答;其余任答一点即可。)
对策:
加强上、中、下游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与调配;发展节水型农业;防止水资源污染;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率;制定有关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政策等等。
(“统一管理与调配”必答;其余任答一点即可。)
可 喜 可 贺
地理蹊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