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卢泓言
且慢。且松。且定。戒急。戒紧。戒躁。降伏此心。唯此一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天玑-无极领域  ·  AI+医疗:给AI发检查单,AI就能给出详细 ... ·  15 小时前  
网信黑龙江  ·  V眼看龙江 | 亚冬会今晚开幕万众期待! ·  昨天  
网信黑龙江  ·  V眼看龙江 | 亚冬会今晚开幕万众期待! ·  昨天  
梅特涅的信徒  ·  困龙翻身与刘秀脱困 ·  2 天前  
媒哥媒体招聘  ·  网易数读、新安传媒招聘!(北京/安徽)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卢泓言

图片和视频间的鸿沟

卢泓言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19-04-07 19:07

正文

微信给了短视频说得上是最大的推荐力度,在朋友圈顶部给了“朋友新动态”的入口。只是我很少去看。又在朋友圈问了,大多数朋友也是不看的。

朋友们反馈的原因主要是三条。1. 不好看。看起来拍视频还是比拍照片或者写文字难很多。2. 费时间。因为性价比不够所以才觉得费时间。15秒想表现的东西其实用一张或者几张图就可以了。这个本质上还是第1点,短视频要表现丰富的内容,还是需要技巧的。3. 视频有声音,会打扰旁人。

朋友圈本是文字和图片的主场。文字和图片这两样东西在这里并没有违和,而是相得益彰。文字和图片本是不同的,看文字是抽象思维,逻辑为重,看图片是形象思维,感觉为重,分别用到不同部位的大脑。但是我们在朋友圈不断在文字和图片间切换,并无障碍。看来大脑是适合这种切换的,更甚至是互补的。

微信朋友圈一直是可以发短视频的,但一直少有人发,也少有人看。原因大概也包括上面那三点。不过我觉得还有一个挺重要的原因。

文字/图片跟视频有一个巨大的不同。文字/图片是静态不动的,由读者掌控速度,读者是自由的。视频是动态的,保持着自己的速度,则读者是被动的,不自由的。在这两种状态间不断切换会让读者不舒服,甚至会眩晕。这是潜意识里的不安。

现在把短视频单独拿出来搞一个入口,在这个入口里是一个独立的世界,让读者不再在主动和被动的状态里不断切换,而是在像抖音那样的封闭空间一直呆着,可惜还是效果不好。这似乎进一步说明,用视频来表达还是不适合大多数人。

用视频还是用文字来表达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用文字直接说出来心里的意思,对我们更容易。文字被创造出来几千年,已经彻底改造了人类,抽象表达对我们几乎成了本能。在没有智能手机之前的几千年里,我们已经习惯如此。用智能手机拍摄一个连续的画面,并且让人明白我们想要传达的意思,才区区几年的时间。

其实文字的抽象性是一个巨大的效率工具。人类进化的过程就是不断追求效率的过程。我们早就对效率上瘾了。

图片跟视频一样也是属于形象的表达。只是差别可能仍然在于效率。除非专长的人,一般人拍摄的15秒视频,可能一幅图片或者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了,看一幅图片加一句话可能只需要2秒就能get到作者想说的点。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