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民智国际研究院
为您解读国际风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上海市场监管  ·  惊呆!男子口吐白沫,一查两肺全白了!竟是因为 ... ·  11 小时前  
上海市场监管  ·  惊呆!男子口吐白沫,一查两肺全白了!竟是因为 ... ·  11 小时前  
南昌晚报  ·  孙颖莎力克张本美和,国乒包揽女单4强 ·  21 小时前  
南昌晚报  ·  孙颖莎力克张本美和,国乒包揽女单4强 ·  21 小时前  
全网快资讯  ·  人性最大的恶,是不懂感恩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民智国际研究院

气候治理的又一次失败?看COP29如何深陷争议与无奈

民智国际研究院  · 公众号  ·  · 2024-11-28 17:33

正文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尚道战略”。文章仅供读者参考,不代表民智国际研究院立场。

气候治理的又一次失败?

看COP29如何深陷争议与无奈


导读评析

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9)在阿塞拜疆巴库的召开,再次暴露了气候治理中的深层问题与制度困境。选择“石油国家”阿塞拜疆为东道国让这一气候峰会从一开始就充满争议,最终的会议结果也未能带来预期进展。尽管部分国家宣布了在能源存储、碳市场规则等方面的合作承诺,但会议的核心成果——气候金融目标和化石燃料的后续应对——却表现得尤为苍白,远低于全球应对气候危机的迫切需求。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裂痕、富国未能兑现的金融承诺、以及气候谈判中的地缘政治博弈,使得本次大会成为气候行动进程中的又一次挫折。


作为一场被期待为“融资COP”的会议,COP29对于气候融资的“新集体定量目标”(NCQG)在最后时刻达成了每年3000亿美元的承诺。然而,这一数字不仅远低于发展中国家所需的资金总额,更不足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广泛而迅速升级的影响。阿塞拜疆总统阿利耶夫在会议期间对化石能源的言论,更是激化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引发了各方对全球气候治理路径的深深担忧。尽管此次会议实现了《巴黎协定》关于碳市场的规则落实,但却因操作过程的仓促和缺乏透明性而遭遇了诸多批评,甚至被形容为“碳市场政变”。


本次会议结果不仅反映了各国在如何落实气候承诺上的差异,也深刻揭示了全球气候治理在财务、技术和政治层面上的困境。尤其是,美国总统特朗普的连任对气候进程投下了浓重的阴影。特朗普可能再度退出《巴黎协定》,甚至将美国彻底从联合国气候框架中抽离,这对全球气候合作无疑是一次沉重打击。在此背景下,不少声音呼吁中国在气候行动中承担更多的领导角色,然而这种转变是否能够解决现有的结构性问题尚未可知。


整体而言,COP29未能对抗气候危机提供足够有力的解决方案,且未能弥合南北国家之间在气候责任和资金问题上的鸿沟。会议结束后,留给各国的任务清单依旧漫长,气候行动的未来充满变数,而地球的温度却已接近不可逆转的阈值。面对这样一次充满分歧与妥协的气候大会,未来气候治理之路何去何从,值得我们深思。



联合国气候峰会在阿塞拜疆巴库举办,因组织不善、气候融资目标远未达成、以及对COP(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机制应对全球变暖能力的质疑而备受批评。


主办国的争议


COP29从一开始就充满波折。联合国官员选择石油资源丰富的阿塞拜疆作为主办国时已引发争议。会议于11月24日超时闭幕,成果仅限于温和的气候融资目标,没有兑现关于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承诺,同时还因东道国阿塞拜疆总统伊尔哈姆·阿利耶夫宣称石油和天然气是“上帝的礼物”而引发紧张局势。这一结果令气候政策活动人士对气候外交的未来深感担忧。


“融资COP”的表现如何?


COP29被视为“融资COP”,但关键的气候融资目标仍然不尽如人意。关于新的集体量化目标(NCQG)的谈判拖延至会议最后一刻,再次体现了COP峰会惯常的“临时交易”模式。


发展中国家的需求: G77集团(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要求到2035年从历史排放国(如美国和欧盟)筹集1.3万亿美元资金。一项经济研究指出,实际需求到2030年每年为6.3至6.7万亿美元,仅发展中国家就需2.3至2.5万亿美元。


发达国家的回应: 最终协议文本设定了到2035年每年筹集3000亿美元的目标,并提出通过多种渠道和工具(包括公共、私人、创新融资)实现这一目标。然而,这远远低于实际需求,遭到了发展中国家和民间社会团体的强烈批评。部分国家(如印度和尼日利亚)指责阿塞拜疆在最后时刻强行推动达成协议。


尽管如此,鉴于发达国家以往在兑现承诺方面的迟缓,能否真正实现3000亿美元的承诺仍存疑。正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秘书长西蒙·斯蒂尔所言,这一承诺“只有在按时全额支付时才能发挥作用”。


取得了哪些进展? COP29在关键问题上的成果好坏参半:


1. 碳市场的运行化: 在会议首日,巴库主导推动了《巴黎协定》第六条下全球碳市场规则的达成,这一问题此前长期陷入僵局。阿塞拜疆能源部长帕尔维兹·沙赫巴佐夫称其为“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的划时代工具”,但太平洋岛国图瓦卢的代表和民间团体批评这一进程仓促,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这一成果尽管意义重大,却因主办国的强势干预被称为“碳政变”。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