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写在思想的边上
为潮湿的灵魂寻找方向,包括我们自己。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冷兔  ·  好朋狗就要一起睡! ·  12 小时前  
英式没品笑话百科  ·  虫子看到巨猫的景象 -20250206132740 ·  2 天前  
英式没品笑话百科  ·  过年回家,把以前用过的四台笔记本按时间顺序摞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写在思想的边上

玩物丧志

写在思想的边上  · 公众号  ·  · 2018-04-21 04:20

正文


《尚书·旅獒》:“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玩物丧志作为成语日常用于训诫人不要因沉迷物件而丧失意志,孔传:“以器物为戏弄则丧其志。”此语虽出之甚早,源于周武王时期,太保召公奭对武王偏爱进贡獒犬的劝诫,但及至宋明时才兴起热议,并于明清时形成士人对读书进道的态度。玩物丧志如何与读书有关?究竟丧志的根据在于玩还是在于物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验之于今,或许当下的读书更不及志,亦无志可丧。



《近思录》:“明道先生以记诵博识为玩物丧志。”此言缘起于谢良佐初以记问为学,自负该博,对明道举史书,不遗一字。明道曰:贤却记得许多,可谓玩物丧志。以今人眼光观之,谢良佐身为博闻强识之人,又遍览史书,可谓先天优势和后天努力结合,却遭程颢玩物丧志的批评,甚是难解,何况程颢自己读史书亦是逐行看过,不差一字。为寻程颢指责的根据,历来学者对此有不同解释,高攀龙以为:“多学而识识万物”非《大学》所谓格物,“玩物是放其心,格物是求放心。”“放心”之论语出《孟子·告子章上》:“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放纵其心便是对良知的放弃,求其放心就是对四端的扩充,高攀龙将其对应于玩物和格物,意是将丧志的重点放在“玩”上,亦即“物”终究是物,不构成对志的威胁,是人的态度不同导致了志之诚与不诚,“玩”是一种不当的行为方式。



然而究其源可知“玩”这一行为实际上是被认可的,《易传·系辞传》:“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尽天地变化之卦爻辞是“玩”出来的,也就是说人事物理的秩序都是通过“玩”获得的,“玩”是最原初最根本的进道途径,《淮南子·精神》亦言:“玩天地于掌握之中。” “玩”既是一种探索秩序的方式,亦是一种融入大体的境界。高攀龙对程颢以为记诵之学是玩物丧志的批评并不恰当,丧志之过应落在“物”上。



物即器物,与形上之道(理)相对。物因有形而有分,道因无形而浑沌。按庄子之言,物之用可分作“物物”和“物于物”,“物于物”即受制于物,“物物”即循理使物,亦可理解为“格物”,那么“物”虽载理,却亦不可免其弊——人为物所控制,而这种被控制的情况下,“玩”的自在状态被坏,“玩”丧失了进道的可能,徒滞于物,不能显理。总之,因“玩”的对象的不当——观象、玩辞,对待“理”与“物”的态度不同,物可格不可玩,理可玩不可格——“玩”这一行为的整体性特点无法体现,而使人在“玩”的过程中偏于端,“物”与“理”二分,需通过“穷理”来呈现的志向便受损了。王夫之以为:“‘玩物丧志者’,以学识为学识,而俟一贯于他日者也。若程子读史,则一以贯乎所学所识也。若不会向“一以贯之”上求入处,则学识徒为玩物。”一贯即理,学识即物,理是物理,两者不可二分,分理于物外,则物不具有达道的功能,即以“记诵”为学,不能达道“穷理”之效。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