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贝壳 公众号:麻辣天平
3月22日晚21时20分左右,南方医科大学学生公寓内发生一起恶性伤害事件。2013级学生刘某持刀行凶,两名同学在阻止过程中受到伤害,一死一伤,刘某当即被控制。
两名被害人系大四同学,为阻止刘某向同学持刀行凶铤身而出,搏斗过程中严重受伤。陈同学经医护人员现场抢救无效离开人世。3月24日早,受伤的梁同学经全力抢救无效死亡。据悉,陈同学已通过考研笔试,距离中山大学复试还有一天,却被隔壁寝室12级留级同专业同学刘某用小刀在宿舍杀害。
这不是我们第一次听说大学生杀害同学事件了。从2004年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到2013年愚人节的复旦投毒事件,到今天的南医大学生捅死同学事件。这样的悲剧实在令人痛心。
他们明明是天子骄子,是应试教育的佼佼者,可以有一番作为;他们却成了杀人恶魔,狠狠打脸应试教育,祸害一个又一个家庭。他们的共同点是孤僻冷漠、钻牛角尖、偏激敏感、极其自卑又极其自尊。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学校责任?家庭教育?还是社会环境影响?如何才能让“马加爵”类案件永远停留在过去,不再出现下一个“马加爵”。
学校是否有责任?高校是否开设有心理教育课程?心理咨询室的大门是否畅通的为孩子们打开?当出现不和谐的苗头时是否有人介入疏导?打小的思想品德课是否还总被语数英霸占?
当年在学校复习考试的时候,自习室曾发生一件持刀伤人事件,起因就是两个人因打开水发生纠纷,武汉天热,又正值考研司考复习关键时期,人人压力大,紧绷的弦一触即发,听说水房留了一地的血。伤人者的父亲找到正在校法律援助中心值班的我们,问学校是否需要承担责任,且表示自己的孩子有精神疾病。其实这个问题今天回想起来也是很难回答的。学校应当重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结合,理论上每个年级段都配有辅导员,应当定期走访或谈话,尤其是备考冲刺阶段这样的特殊时期应当重点关注高度重视,学校可能存在疏忽,但毕竟上了大学高年级的一般都是成年人,成年人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且像这样特殊时间段里的爆发很难预料也很难控制。至于伤人者的精神状态涉及是否需要承担刑事责任问题,可以待鉴定机构确认。
这件事情的后续就是周围的同学很长时间不敢去自习室温书,学院召开年级大会,给大家鼓气加油并建议大家学会放松和减压。和这次的事件很类似,只是彼时还有挽回的余地。
但是,大学四年我确实不知道我们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在哪里,也从未接触过心理教育课程,小时候的思想品德教育课也总是被主流课程占领。
导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在30年前的电影《十诫之杀人》对暴力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站在年轻律师的视角,用回闪的镜头告诉我们,生命中任何变化都可以改变以后所发生的事。
如果多一些关注,会不会少一些自卑?
如果多一些引导,会不会少一些戾气?
如果多一些预防,会不会少一些悲剧?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性格是多年的养成,他离不开原生家庭的影响,也离不开学校的多年教育。在孩子的心目中,老师是至高的权威。所以也想在此呼吁各位小学的、初中的、高中的、大学的老师们能够做多一些,再多一些,除了关注孩子的成绩,也请花一些心思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毕竟,教育的目的除了提高智慧,也是为了培养好人(哈佛大学“a fine human being")。那些花儿会终身感谢你曾经给予的雨露和阳光。
我也曾有一个教师梦,后来机缘巧合考入检察系统,成为一名检察官。我发现检察官和教师是有相通之处的。
去年六一儿童节,我有幸代表单位给一所小学的300名学生讲课,主题是《守护爱,守护梦想——青少年犯罪与自我保护》。总有人觉得外宣的检察官不务正业不是真正的检察官,那么你们理解的检察官的正业应该是什么呢?是把所有坏人一律逮捕、一律公诉、一律重判么?刑法的目的除了惩罚犯罪,还有下半句也极其重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外宣检察官的职责是什么呢?是宣传检察工作展示检察形象,告诉人们检察官可以信任,迷途的坏人可以来自首,法律会对其宽容;遇难的好人可以来举报,法律会施以援手。孩子们请相信检察官,犯罪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包括可能被犯罪时的防拐小妙招、防性侵口诀、可能涉及犯罪的不可轻易碰毒品、不可伤害他人身体。
我告诉孩子们:人都有迷茫的时候,有低潮的时候,有愤怒的时候,但是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理智,人懂得控制自己。当你觉得怒火中烧的时候,试试掐自己的手指并倒数十个数,会不会冷静一些,每次控制不住想冲我儿发火的时候,我都会这么做,效果立竿见影。其实很多事情,回过头来想想都是生活中的一些细碎的小事,只是在当时的当局者看来事关尊严、事关“重大”,只是过不去当时的坎。
我总觉得亡羊补牢为时还是晚了,最佳方案自然是实先的预防。检察官何苦要捕尽天下所有人、诉尽天下所有人呢?检察官和医生一样,手持锋利的手术刀,将犯罪嫌疑人声上长脓的伤口割开,放掉坏血,令其重获新生。打击犯罪的目的,不只是为了打击本身,还是为了救人,检察官严峻的面孔背后,仍然保有一颗仁心。
正是怀着这样的一颗仁心,我们主动担起社会责任:一次次走进校园普法宣传、一遍遍讲课劝导孩子们警钟长鸣、一条条推送立志传递法律人正能量。
我在想,如果马加爵、林森浩、刘帅等可怜的迷途者也能听听检察官的宣讲,如果那些用心的宣讲能有一句讲进他们的心里,很多人的人生轨迹可能就此改变。人生没有如果,可人生确实存在多种可能性不是么?只要有一线希望就值得付出百倍的努力!
初为人母,总想给孩子最好的,希望孩子聪明伶俐、健康快乐。今天下班,我儿在沙发上玩玩具,我就坐在地毯上看着他,他玩了半个多小时,我看了半个多小时,期间他偶尔抬头看看我冲我笑。不想玩玩具了我们就读绘本。我想给他的是足够的安全感、信任和爱。家是他永远的港湾,无论发生任何事情遭遇任何挫折,都可以向父母倾诉,父母商量好遇事不先打骂而是先安抚和解决问题;信任他能独立搞定所有玩具,尽管孩子才一周七,但他也是一个小大人,除非孩子求助,否则不干预不打扰;全心全意爱他一生一世,很多孩子都是自父母处学会爱人和爱己。
其实,很多悲剧的发生,家庭教育的缺失都脱不了干系。留守儿童可不只存在于偏远的山区,忙于经商赚钱加班应酬的你又多久没有好好陪伴孩子了呢?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高质量陪伴远胜过金山银山。马加爵、林森浩、刘帅等人又有多久没有和父母或者和任何人,好好聊过天好好倾诉过了呢?当一个人走进死胡同里的时候,是很难靠自己的力量走出来的。父母是孩子人生路上的第一位导师,把孩子带来这个世界,就有义务教导其走上正途。
林清玄说:这个世界一切的表相都不是独立自存的,一定有它深刻的内在意义,那么,改变表相的最好方法,不是在表相上下功夫,一定要从内在里改革。这个改革包括学校层面、社会层面和家庭层面,如何拒绝出现下一个“马加爵”,我们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