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直至过去一两周市场开始高度关注环保督查为止,
一方面,中央环保督察已经完成
3
轮,第四轮也在
7
号启动。另一方面,京津冀周边为期一年
25
批次的督查也已进行了三分之一,我们主要的参考文件《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2017
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早在
2
月就出台征求意见稿,
3
月底正式落地。
但市场远在几个月之后才真正重视起来。我想原因不外乎为:以普遍对环保工作的思维惯性,多数人一度认为这一次又是雷声大雨点小。
至于为什么是在这个时候,大家终于开始买环保部的账了,我们认为近期几个最重要的催化剂如下:
第一,
“
终于
”
明白是最高层授意。
726
总书记对省部级领导干部的讲话,基本可以认为是十九大的序幕和未来一段时间的政策定调。十九大之后,新届领导班子将直接面对
2020
年第一个百年目标,意义非凡。而当次会议上总书记专门特别提到三大攻坚战,分别是防范风险,精准脱贫和污染防治。所以如果我们足够确信这一轮防风险去杠杆的力度,就没理由怀疑这一轮环保督查的决心。
第二,督查力度史无前例。
4
月初京津冀周边督查正式启动,当时的新闻稿明确写到:
“
此次强化督查是环境保护有史以来,国家层面直接组织的最大规模行动
”
。当时或许没大留意,直到
7
轮次督查过去,大家发现这一次确实是动了真格。动用
5600
名环保执法人员,不中断地两周轮换一次长达一年,人力物力投入可想而知。
其次,本次督查采用跨省督查,比较罕见,披露程度也较以往相比更高。环保部网站上每天公开当日督查情况,包括多少家企业,其中多少有环保问题等等。
最后,问责之严厉大超预期。中央督查前三轮合计拘留
930
人,约谈近
13000
人,问责超过
10000
人。再比如之前中央环保组第三轮督查后狠批辽宁
“
屡屡突破环境底线上项目、有的地方甚至纵容违法填海、多个违法建设项目背后都有政府部门撑腰
”
,对贵州的督查反馈直指一些地方不作为乱作为等等。
第三,精心安排,主要人事调度到位。
今年
5
月的一系列人事调度颇有深意。环保部新上任的李干杰过去一年三次履新。
16
年
10
月之前在环保部门有超过
16
年的工作经历,直到去年底被调到河北,不过半年多又重新回到环保部。卸任的陈吉宁则履新北京市委常委、代市长,搭档新任市委书记蔡奇。由此来看,最大力度环保督查由京津冀开刀,是早有布置。
----------------------------------------------
这一轮环保督查我们主要从两条线梳理。一是去年
7
月份开始的中央环保督查,二是今年
4
月份开始的京津冀及周边传输通道
“2+26”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