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4日上午,分论坛二十五“金融理论与应用4”在暨南大学经济学院503室举行。分论坛主持人为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邓可斌教授。南开大学金融学院王道平、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邓可斌、中山大学国际金融学院李世刚、清华大学徐璐、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陈海强为本场分论坛带来精彩的报告。
南开大学金融学院王道平报告的题目为《中国系统流动性风险:测度与宏观审慎监管》。作者测度了我国2006年至2016年的系统流动性风险状况,考察我国系统流动性风险变化的周期性特征以及在时间维度上我国金融机构流动性风险的同周期性问题,并测度了各机构对于我国系统流动性稳定的重要程度,对我国系统流动性风险重要机构进行了甄别。研究结果发现,相对于《第三版巴塞尔协议》提出的仅包含资产负债表信息的净稳定资金比例(NSFR)流动性监管指标,既包含资产负债表信息与市场信息的基于市场的净稳定资金比例以及基于CCA模型测算的流动性风险期望损失期权价值能够更好地反映我国系统流动性风险真实状况;此外,就时间维度而言,我国系统流动性风险存在显著的周期性特征和同周期性问题,就空间维度而言,我国大型商业银行的系统重要性最大、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次之、城市商业银行的系统重要相对较小。基于此,作者进一步探讨了关于我国系统流动性风险的宏观审慎监管问题,包括关于我国系统流动性风险的逆周期监管及其有效性问题、以及加强系统重要机构监管等问题。
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邓可斌报告的题目为《宏观经济政策与股市系统性风险——宏微观混合β估测方法的提出与检验》。转型经济环境下股市系统性风险与宏观经济政策紧密关联,但这一关联如何才能准确测度仍未知,这亦导致了CAPM在我国股市的失效。作者首先提出了一种同时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的动态股市系统性风险估测方法(宏微观混合β估测方法),发现其能够更好的解释和预测股市系统性风险的变动,证明忽略宏观经济政策因素的已有估测方法会显著低估系统性风险。其次,作者证明了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因素在系统性风险的形成方面均有重要决定作用:宽松货币/财政政策均能有效地降低我国股市的系统性风险。最后作者提供了股市系统性风险价格的结构转换的检验方法,发现近十年中我国股市的系统性风险价格存在着2012年2月与2014年9月两个主要结构转换点,相应的两个主要系统风险结构转换点则为2012年8月与2014年12月。
中山大学国际金融学院李世刚报告的题目为《股市波动如何影响实体经济?——基于中小企业融资视角的考察》。作者利用中国股票市场交易数据和制造业企业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当地股票成交量增加,会导致本地企业的资金可得性下降;分样本回归结果表明,本地股票成交量的波动不会影响国有企业和大规模企业的融资可得性。进一步,本地股票成交量的增加,会导致本地非国有企业和小规模企业的投资和总产值增速下滑,而国有企业和大规模企业不受影响。
清华大学徐璐报告的题目为《银行业竞争与市场风险偏好选择——竞争政策的金融风险效应分析》。作者基于空间竞争模型,探讨银行贷款市场的竞争博弈和企业家的风险选择行为,由此分析市场均衡的贷款利率以及企业家风险偏好水平。研究表明:市场集中度下降以及产品市场竞争加剧都会降低均衡贷款利率,减弱企业家的风险偏好选择行为,使得银行经营风险下降、稳健性增强;从社会福利角度分析,虽然竞争可能损害银行业的经营利润,但通过大幅提升存款者收益以及企业家盈利使得社会总福利提高。总之,强化竞争政策与加强竞争性金融监管可以有效降低市场综合风险,提升社会福利,实现效率和稳定的双赢。
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陈海强报告的题目为《股东网络与崩盘风险传染:基于A股市场的经验证据》。股东网络结构对股票市场风险传染尤其是极端情形下的崩盘风险传染可能产生重大影响。作者基于A股上市公司2003至2016年十大股东数据,构建了A股市场主要股东网络。具体而言,当两个上市公司拥有一个或多个共同的十大股东,则在股东网络中定义为相邻的股票。作者还利用个股回报率数据计算了回报率负偏度和股价上升阶段和下降阶段波动率的差异作为崩盘风险的测度。作者通过面板回归分析,发现个股的崩盘风险与其在股东网络中的重要性存在正相关,同时,相邻个股的崩盘风险也会显著增加个股本身的崩盘风险。作者据此认为市场过度密集的股东网络关系可能加重市场的崩盘风险传染,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效应也使得投资者应该警惕股东网络带来的风险传染,监管机构可以通过一定的监管措施,如增加股东信息透明度、适当降低交叉持股等来降低股东网络造成的崩盘风险传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