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走到文仕超的办公桌前,电脑屏幕下总贴着一张写着
“考之以心,效之以事”
的便利贴,无论多少文件在桌面上堆叠,那张便利贴总是那么平平整整,字迹清晰。
时间久了,总有人打趣问道:“阿超,为啥你桌上一直贴着这张纸?”文仕超总会挠一挠头去回复:在网上看到这个句子说的蛮对我口味,就写下来多看看,你还别说,干活的‘路子’都变多了。”
无论是高山丛林的步履跋涉,还是系统办公的指键敲击,他总能怀揣初心,在不一样的地方,找寻到不一样的方法。大家对他的评价也是出奇的统一:
“这小伙子,是个‘闷声发大财’的主。”
2018年7月,云南万家口子水电站成为了文仕超走出大学、步入工作的第一站。
“小文,我是咱们项目的工程部负责人,大家都叫我老叶。”老叶说话总是大大咧咧,一边简单介绍项目情况一边领着文仕超在项目溜达。在工程岗位上,时刻面临着接口部门多、沟通协调频繁等情况,不了解现场是万万不行的。为此,文仕超不断翻查工程技术相关书籍恶补基础知识,主动向业务部门请教图纸问题,还常常利用下班后的时间,留在办公室或现场,仔细观察施工流程,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短短4个月时间,他就熟练掌握了施工方案编制与交底、工程量计量等工作。
一次,项目遭遇天气突变,多台设备故障,施工停滞。文仕超一边电话向工程部负责人老叶汇报情况,一边听从指示启动应急预案。经过一系列排查,他发现是连续的暴雨导致设备受潮,部分电路短路。文仕超立马与团队成员投身到故障设备的抢修工作中,一方面协调各部门调备用设备替换故障机,另一方面对受影响的设备进行干燥处理,同时加强现场排水措施,防止类似情况再次发生。历经6个小时紧张抢修,故障设备先后完成了替换与修复,施工作业面恢复正常。
“你可以啊,有我当年的样子了。”老叶在事后打趣地拍了拍文仕超的肩膀,这一刻,他腼腆地笑了。
凭借在云南万家口子水电站积累的经验,文仕超精炼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论:
一“看”现场实况,二“寻”问题症结,三“择”最佳方案,四“估”实施效果,五“定”具体措施。
这套
“一看二寻三择四估五定”
的策略,成为了他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超哥,这山路太难走了,塔筒和叶片运不上来,得想想办法才行。”2020年4月,文仕超踏上了融水九元山风电项目的新征程,实现了从
“水电人”
到
“追风者”
的转身。彼时,正值风机吊装的关键时期,大量关键部件亟待运至指定位置进行安装,而崎岖的山路和恶劣的天气条件给运输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如果不及时解决运送吊装困难问题,项目将错过吊装窗口期,工期会大幅延误。
“搞!”文仕超下定决心,脚步继续向山顶攀登。原定路线山路狭窄且多弯,树木多,部分路段还有落石风险,针对这些因素,他迅速组织施工技术团队,围绕吊装方案展开深入研讨。他们依据厂家提供的设备参数,进行严谨的荷载计算,逐一验证主、辅吊车的适配性,通过精密分析,最终锁定了合适的吊车型号。为了进一步提升吊装效率,方案还根据机位布局对吊车组合进行了优化调整,确保了设备的高效利用率。
在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项目团队不仅既定目标圆满完成了九元山所有风机的吊装任务,而且在文山风电项目建设过程中参与的科研课题
《一种用于风机基础粗直径钢筋直螺纹机械连接装置》成功荣获实用新型专利
,这个专利一直沿用至今。
“把质量搞好不是说说而已的,除了要吃透标准,用好方法,还得让每个人都重视起来,不然心里都不踏实。”文仕超自从事质量工作5年来,始终以埋头实干、严谨求实的心态开展工作,把“细节控”这个词贯彻地非常彻底。
“主体工程都交工了,这些路面处理的小事没必要较真吧!”“不行,咱们都得按业主的要求来,路面刻痕会影响防滑效果,这怎么是小事!”发现路面刻痕不合格,正在刻痕作业的老李被文仕超叫停,一脸无奈地摇摇头,重新按标准来过。
在风机基础混凝土浇筑的时候,必须用振捣棒来振捣混凝土,以确保混凝土的密实质量和强度,但由于风机基础钢筋排布密集,部分位置振捣棒无法放入。他深知,混凝土浇筑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风电项目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任何细节都不能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