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干字当头,并不是蛮干、盲干,而是在掌握规律、方法的基础上作决策、办事情,有针对性、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从而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确保干一件成一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深刻阐释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性,并作出重要要求。比如,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2015年1月,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最核心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遵循这一观点,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主观愿望出发”;2024年10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指出:“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稳扎稳打,积小胜为大胜”;等等。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就要全面学习掌握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坚持以客观实际为出发点脚踏实地、埋头苦干。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立足当代中国最大的客观实际。当代中国最大的客观实际是什么?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客观基点,不能脱离这个基点,否则就会犯错误,甚至犯颠覆性的错误。但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同志或是错误政绩观作祟,或是陷入主观主义“迷潭”,拍着脑袋决策、拍着胸脯表态,盲目铺摊子、上项目,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高指标,最终对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造成严重影响。比如,某地不顾当地财政实际承载能力盲目举债,仅债务利息一项就给国家造成了9亿余元的重大损失,教训何其惨痛!
干字当头,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刻认识我国国情,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客观辩证分析我国阶段性经济特性和不同发展阶段的新变化特点,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如此,方能往前使劲赶、干出新成效,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立足各地资源禀赋、发展情况千差万别的实际。我国幅员辽阔,从西北大漠到东南沿海,从东北雪原到西南雨林,有2800多个县级行政区、3.8万多个乡级行政区,不同地区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差异明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要从实际出发,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比如,发展新质生产力,重庆依托汽车制造的厚实“家底”,持续发力新能源汽车产业赛道,2024 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达95.32万辆,以“重庆造”助力“中国造”,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跑出发展“加速度”;青海瞄准“承担着维护生态安全的重大使命”的战略定位,将“绿色低碳”作为产业布局的重要考量,清洁能源、盐湖化工等特色优势产业齐头并进。
再如,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就要充分发挥好自身比较优势,使本地区的发展建立在自身有利条件基础之上,甘肃天水打好“花牛苹果牌”,花牛苹果热销中国,出口至马来西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国际果、致富果、幸福果;辽宁朝阳范杖子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成为东北最大的甜椒生产基地之一……依托当地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新时代的中国乡村充满蓬勃生机。这深刻启示我们,坚持干字当头,必须深入研究客观现象、分析客观规律、把握客观要求,从实际发展空间入手,立足自身、因地制宜,从而将发展的主动权、历史的主动权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人民日报》2025年2月28日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