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MedTrend医趋势
MedTrend医趋势——专注于医疗医药、生命科学、医院领域,为您提供及时、实用的热点资讯、市场概况、行业趋势等精彩内容,旨在建设最全面、最周到、最专业的信息分享与交流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MedTrend医趋势

基因检测巨头走向大败局

MedTrend医趋势  · 公众号  ·  · 2025-02-02 20:27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1月28日,消费基因检测企业 23andMe 公开声明,表示正在考虑出售公司、业务合并或重组等战略选择。
原因很简单—— 缺钱
23andMe是昔日行业明星,也是业界一致对标的“神坛公司”。但在过去一年,境况急转直下:
  • 去年,在经历了持续近一年的市值危机之后,23andMe首席执行官、联合创始人兼董事会主席Anne Wojcicki曾试图将公司私有化,但董事会拒绝了这一提议。此后, 公司董事会中除CEO之外的7个人集体辞职,理由是与CEO“战略分歧”的不满。


  • 11月12日,23andMe 宣布 裁员40%、关闭药物研发部门 ,这已是自2023年以来的第五轮裁员,员工规模从800人骤降至300人。

  • 今年1月28日,公司披露了截至2024年底的2025财年Q3季报, 唯一的业务单元收入3960万美元,同比-8% ,核心产品试剂盒销量连续多个季度下滑。

截至上个交易日 (2025年1月31日) ,23andMe市值不到8100万美元 ,与所余现金和现金等价物基本相当。 相比2021年上市巅峰市值60亿美元, 跌去99%。

公开声明中,23andMe言辞恳切,“我们需要筹集额外的流动性,为运营和财务承诺提供资金。”

23andMe 过去 年市 值变化

01
关停药物研发业务

基于知情的参与者和消费者,23andMe的梦想是—— 建立世界上最大的专有健康和遗传信息数据库。 一个最直接的应用方向就是新药开发,一种是合作、一种是自研。
合作方面, 从2014年开始,23andMe就开始尝试挖掘数据“金矿”,积极与多家药企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药物研发。
2018年, GSK 抛来橄榄枝,与其达成了为期四年的合作伙伴关系,还甩下3亿美元的股权投资,以发现新的药物靶点。2022年和2023年,该合作伙伴关系通过数据许可协议进行了延长,费用分别为5000万美元和2000万美元。
根据最新财报披露, 23andMe已经收到GSK最后一笔非经常性研究服务收入,1930万美元。且23andMe尚未宣布其他战略合作伙伴。
自研方面, 基于自有数据库,23andMe相继发现了两个潜在新靶点,并推进到了临床阶段。
  • 23ME-00610 靶向CD200R1,是一种单克隆抗体,旨在通过阻断免疫检查点 CD200R1 来恢复免疫系统杀死癌细胞的能力,已经进入了2期临床。
  • 23ME-01473 靶向 ULBP6,可由肿瘤细胞表达和分泌以抑制免疫活动,处于临床 1 期阶段。
23andMe在研管线
然而,药物研发是一项大量烧钱的业务,虽然23andMe已经初步找到了解锁基因数据与药物研发的钥匙——2022年10月获得FDA批准,为辛伐他汀提供解释性药物信息。 但受到营收增长压力及资本市场的双重压力,公司目前的境况不再允许研究的继续进行。
自此,23andMe将回归检测本身,一项行业内被认为最有希望达成“基因大数据变现”的探索到这里宣告放弃。
不久之后,或许就将看到23andMe新的主人。

02
始终不赚钱

理想与现实,在23andMe身上形成了两极。

公司创立时,正值2000-2010年人类全基因组测序计划取得重大进展,且Anne Wojcicki本人毕业于耶鲁大学生物专业,加上“YouTube前CEO Susan Wojcicki的妹妹、谷歌联合创始人Sergey Brin的前妻”双重身份加持,一度被称为“女版乔布 斯”。

▲Anne Wojcicki

创立以来,23andMe受到资本热捧, 陆续拿到26轮、8.8亿美元融资 ,光是谷歌就连投三轮,Illumina、药明康德、美国红杉资本相继入场。

然而,直到今天,Anne Wojcicki也没有兑现承诺,实现公司盈利。

截至去年9月底, 23andMe累计亏损超20亿美元。当时,该公司警告称,其缺乏资金来维持12个月的运营。截至去年底,公司“现金余额”已跌至8000万美元以下。

作为公司的核心业务, 消费端基因检测收入从2019年峰值3.05亿美元持续下滑。 2024年最后三个月中,营收仅0.4亿美元
除了盈利能力遭到质疑外,公司还面临一系列官司。
2023年10月,23andMe被黑客入侵,爆出重大数据泄露事件,近700万用户信息泄露,包括基因数据,涉及公司过半用户。
眼下,等待23andMe的,不只是私有化一战,还有漫长的集体诉讼要打。

03
商业模式之殇

一开始就高举高打消费医疗路线,或许是23andMe的一个致命缺陷。
众所周知,医疗场景和消费场景泾渭分明。同样一种产品,作为消费产品也许不是刚需,但作为医疗需求就是必要的。
而且,在美国医院做基因检测是医生开处方,由保险支付,费用较高但患者感受较弱。而作为消费产品,必须用户个人支付,导致23andMe必然走向降价这条路。
最要命的是,23andMe的产品缺乏真正的医疗价值。
比如某种疾病可能有几百个已知突变基因点,但23andMe的产品检测宽度受限,可能只能检测其中的几个而已。

这种“广而不精”的方法,难以满足临床需求。

23andMe 的衰落相对的,是垂直基因检测公司的崛起。比如专攻肠道微生物检测、阿兹海默基因风险检测、特定癌症基因检测等。
据行业人士分析, 未来,基因检测行业难以出现一家公司垄断全人体基因组检测的情况,而是在各个细分领域各有头部公司的格局。

· END ·

--精彩推荐--

制药 | 生物药 | ADC | mRNA | CAR—T | PD-1 | 医械 | 影像 | IVD | 心血管 | 骨科 | 口腔 | 眼科 | 手术机器人 | 互联网医疗 | 医院 | CXO | 生命科


深度原创 | 年度盘点 | 趋势分析 | 穿越周期系列 | 股市动态 | 企业动态 | 高管动态 | 医药财报 | 医械财报 | 重磅并购 | 战略分拆 | 高管专访 | 薪酬 | 政策剖析 | 医保谈判 | DRG/DIP | 集采 | JPM | 最新闻 | 进博会 | CMEF


医械榜单 | 美敦力 | 雅培 | 强生医疗 | 西门子医疗 | 碧迪 | 史赛克 | GE医疗 | 罗氏诊断 | 飞利浦 | 波士顿科学 | 迈瑞医疗 | 联影医疗 | 微创医疗 | 乐普医疗 | 威高 | 丹纳赫 | 赛默飞


医药榜单 | 辉瑞 | 艾伯维 | 罗氏制药 | 强生制药 | 默沙东 | 阿斯利康 | 百时美施贵宝 | 赛诺菲 | 诺华 | 葛兰素史克 | 恒瑞 | 百济神州 | 石药 | 信达生物 | 君实生物 | 传奇生物 | 天境生物 | 基石药业 | 荣昌生物 | 再鼎医药 | 药明康德 | 启明创投 | 礼来亚洲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