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电影新榜
聚焦电影产业,追踪影市动态,分享优质影单。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电影工厂  ·  故宫放大招,一本难求,错过再等100年! ·  2 天前  
张小北  ·  //@宇宙绝殇://@xerosoul:转发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电影新榜

动荡生活的见证者不仅有他,还有你我

电影新榜  · 公众号  · 电影  · 2017-04-09 21:30

正文


《我是布莱克》成了肯·洛奇的代表作,该影片向人们揭露了那些已经身处物质窘境的底层大众遭受的侮辱。

请留意片名中的第一个字,“我”。

它好似行政信息表的开头(“我,署名人…”),点明了一个特殊个体的存在,在整套制度下他们有一个特定的名字。

丹尼尔·布莱克不停地在填写堆积如山的表格。他是个木匠,年近六十,因为心脏问题而身体虚弱。他被迫寻求社会福利救助。

从此他开始与官僚机构,一个被人们错误地定性为卡夫卡式的机构,展开了纠缠。

他与错综复杂、如迷宫一般的麻烦事、阻碍和侮辱做着斗争。

而这一切的遭遇在肯·洛奇和他的编剧保罗·拉弗蒂看来,不停地给主人公窘迫的境遇雪上加霜的正是那一成不变的制度,它旨在严密控制那些处于困境的人们,并淘汰那些处于社会最边缘的人。

这样的断言是建立在导演和编剧发起的地域调查研究上的,而编剧拉弗蒂在自己的媒体宣传材料中也提到了这一调查。

因此,这个“我”强调的是一个人的独特性,他的名字众所周知——丹尼尔·布莱克,而他面对的是一个官僚主义机器。

整部影片致力于表现这个人独特性的同时,又没有让他与其他人显得格格不入。

集体与个体

这种体制作用在两种对象上:集体和个体。

集体:丹尼尔不断地与其他人打交道,这些人的遭遇境况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是纽卡斯尔市脆弱群体中的一员。而这样的群体也同样可能在曼彻斯特或利物浦,亦或远在克莱蒙费朗或者米兰。

个人:丹尼尔的生活状况令人堪忧,还受到了政府行政机构的粗暴对待;在这个被电子产品充斥(然而它们并不像宣传的那样交互性十足)的世界,他却无法熟练地运用它们,由此被社会边缘化。在这个过程中,丹尼尔的不幸人生与另外一个比他更不幸的人交汇了,这个人就是凯蒂。

她和自己生活的城市以及自己应有的社会福利地位渐行渐远,和她的孩子们相依为命,生活每况愈下。毫不夸张地说,她就快要食不果腹了。

导演肯·洛奇最大的天赋在于,他从不力求比他塑造的角色们更强,他也从不力求比他体会到的情境更老练。

在他的当代作品里,遵循的总是另一种明显不那么有说服力的技巧。

如《神秘的备忘录》,《以祖国之名》,《风吹麦浪》或《吉米的舞厅》,我们能够找到一种对现实的跟随主义,这既是他作品的品质所在,也是他作品的界限所在。

他多产的作品中还包括一些与该风格不同的特例,从他不为人知的作品《折翼母亲》开始,到给人深刻印象,近乎幽灵般的《铁路之歌》,或是借助于喜剧有感而作,甚至带着些许黑色幽默的《底层生活》以及《雨石》。

永不熄灭的怒火

《我是布莱克》成为了洛奇电影的代表作。

而近50年前问世的 《可怜的母牛》此前一直是他自从职业生涯初期以来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尽管戛纳电影节中受到了不公正的抨击,这部影片仍是它的作者电影生涯的典范。

我们在片中感受到了在不公正面前愤怒的颤抖,对人与人之间语言细致入微的关注,以及与演员高效协作的理念,并且这些演员也和他们饰演的片中人物拥有不止一个共同点。

但是影片剧本太过沉重以至于阻碍了它的“主题”和其他张力线条间的互动。

这些张力更加抽象,它们贯穿了整部影片,并阐述了关于尊严的论点。

在肯·洛奇的大部分作品中,他都相信他影片中揭露出的问题是很严重的,以至于它们不需要任何特殊的场面调度——他甚至会不恰当地致力于文字写作上的推敲。

事实上也并不需要在拍摄过程中运用什么修饰手法和花样。

然而,在肯·洛奇自己的杰出作品和众多其他例子中,电影被证明不仅仅能够建立一个支撑在情感上的情境,还能发出质询,正如这部影片那样。

在片中,如果故事起因提前被人们关注到,那么所谓的质问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