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京现代舞团
舞蹈是需要勇气的,只要你愿意面对真实的自己!你才成为真正的舞者。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宛央女子  ·  不想工作!不想工作!不想工作!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北京现代舞团

超越时空与灵魂共舞《形隐·不离》7.23互映红砖美术馆

北京现代舞团  · 公众号  ·  · 2018-07-21 19:48

正文


北京现代舞团互映红砖美术馆

高艳津子对话奥拉维尔·埃利亚松

《形隐·不离》


舞是律动的装置。



装置如凝固的舞



意象归隐,肢体有形



高艳津子对话埃利亚松

两位艺术家的灵魂交互

“观看舞蹈激活了大脑中基于动作的活动。我试图寻找将一个想法转化为实际行动的链接。舞蹈恰恰是用身体在指定空间中将我们的想法转化为我们所做的事情。”

——埃利亚松


第一次走进红砖美术馆就相遇了埃利亚松,那个原本遥远无边的宇宙之景居然被他用光影幻化的方式浓缩并展开。在可以触摸的宇宙想象中,我内心只有一个声音:“舞蹈吧,宇宙看得见……” ——高艳津子


“形隐·不离”剧照  (摄影:李勐)

“形隐·不离”剧照  (摄影:李勐)

舞者在《气候项目》作品中进行互动表(2003) 《密码之树(2017)


来自世界各地的舞者曾以舞蹈为媒介参与到埃利亚松的作品生成中,包括伦敦泰特美术馆涡轮大厅的《气候计划》、达拉斯那西尔雕塑中心的作品《不确定的美术馆》及巴黎先贤祠广场前的《冰钟》等。另外,他曾使用镜子和彩色屏幕的组合为韦恩·麦克格雷格(Wayne McGregor)的芭蕾舞剧《密码之树》(2017)创作抽象舞台场景。



“这种具有冥思特质的空间能够让观者塑造自己,这次在红砖美术馆展出的作品正是邀请观者进入冥思的过程。当我们真正沉浸在观看一件艺术品的过程中时,好像就是在寻找和观看自我,并意识到我们的存在是与自然共同创作、甚至是共同协商创作的一种“存在”。此次展览的每个作品都为下个作品展开了全新的可能性,作品空间之间的旅程呈现了连续的叙事性,并与美术馆外的时间和空间产生了联动。”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


关于本次展演活动


北京现代舞团艺术总监高艳津子对话“奥拉维尔·埃利亚松作品装置,红砖美术馆携手北京现代舞团共同推出“奥拉维尔·埃利亚松:道隐无名”展览特别互映项目《形隐·不离》,由北京现代舞团全员演出,一共四部现场演出作品,以别具传统意境的视角和基于身体直觉的当代演绎,与埃利亚松的作品进行哲思性的互映艺术分享。


崔健、洪晃、高晓松、颜丙燕等各界精英见证年度艺术巨献。


《形隐·不离》宣传短片


我感觉不到你存在

因为你一直在……

《光》

舞者们身装黑衣,从第三视角看去象繁忙的蚂蚁,而生命就是如此,在奔跑与旋转中完成梦想与爱,就像那瞬间而逝的虹……




有的人睡了

有的影才能醒来……

《影》



影子从古至今都是人们心灵照见,它即是人与自己的相伴也是神与魔的存在。舞者们象一群城市幽灵,在自顾行走或茫然发呆的人群中游动,寻找记忆和制造故事……




风过

留露一滴……

《风》

舞者走在人群中,心却生活在云处, 当相遇召唤的风, 她就以舞的方式穷尽全力的倾巢而动……



你站在有雾的地方,

我却看见五百年前的晴朗。


《水》

你不知手中的水为何总是晶莹透亮,那是你忘了:有雾,在我哭过的地方……


《形隐·不离》


——对话者:高艳津子


艺术家介绍

An introduction to the artist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生于1967年,冰岛/丹麦)


对感知、运动、具身体验和自我感受的兴趣,是奥拉维尔·埃利亚松艺术创作的驱动力。他力求艺术的关切能与大众社会保持联系。在他看来,艺术是将思想诉诸行动的关键手段。埃利亚松的创作涵盖雕塑、绘画、摄影、电影和装置,其丰富多样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展示。他的艺术实践没有限制在博物馆和画廊的界定空间内,而是藉由公民空间的建筑项目和干预作品伸展到广阔的公共范畴。

埃利亚松出生于1967年,在冰岛和丹麦长大,1989到1995年在丹麦皇家美术学院学习。1995年,他移居柏林,创立了奥拉维尔·埃利亚松工作室,如今这座工作室汇聚了约一百名工匠、专业技师、建筑师、档案员、行政人员、程序员、艺术史学家和厨师。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他已在世界各地的重要博物馆举办广受赞誉的个展。2003年,埃利亚松代表丹麦参加了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展出作品《盲亭》,当年晚些时候,他又在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涡轮厅展出了《气候项目》。2007年,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调研展“慢慢来”,而后又在多地巡展至2010年,其中包括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2010年在马丁-格罗皮乌斯博物馆的“内城外翻”涉及在柏林各地以及博物馆内的干预项目。2014年的《河床》用石头和水完全占据了丹麦路易斯安那现代艺术博物馆的一座翼楼,在遍地石块的景观中仿造了一条河,2015年的“我们始终形神一体”在广州郊外的镜花园展出。2016年,埃利亚松为凡尔赛宫的宫殿与花园创作了一个艺术干预系列项目,包括在大运河边竖起的一座高耸的人工瀑布,此外还有两场大型展览,分别是上海龙美术馆的“无相万象”和首尔三星美术馆Leeum的“世间所有的可能性”。

埃利亚松的公共空间项目包括1998到2001年间在多座城市实现的《绿河》;2008年的《纽约市瀑布》;以及2015年哥本哈根的《圆桥》。在《冰钟》中,埃利亚松与地质学家明尼克·罗欣将来自格陵兰冰川的巨大冰块运到哥本哈根(2014)和巴黎(2015),以提升气候变化意识。

自2012年起,埃利亚松与工程师弗雷德里克·奥特森领导了公益项目“小太阳”,生产并分发面向无电社区的太阳能灯。

2014年,埃利亚松与长期合作者塞巴斯蒂安·贝曼创办了国际艺术与建筑事务所——他者空 间工作室,专注于跨学科与实验建筑计划以及公共空间创作。埃利亚松生活与工作在哥本哈根和柏林。

高艳津子 (北京现代舞团艺术总监、加拿大现代舞学院艺术总监)

1995年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现代舞专业,同年底加盟创建北京现代舞团。她的作品中总是散发出来自自然界神秘的能量,令人惊叹的每一次旋转,彻底打破“传统”、“现代”、“东方/西方”的局限。她的舞蹈风格和作品不断受到国际关注,被评级为“具有浓郁的东方色彩,且变化多端,舞台呈现总是超越想象。”高艳津子多次受到德国、法国、意大利、韩国、新加坡、日本、英国、加拿大、比利时等国家的重要艺术节、艺术机构的邀请,进行创作及演出。

主要作品:

《三更雨·愿》《觉》《十月·春之祭》《谈·香·形》《水问》《二十四节气·花间十二声》《十二·生肖》.

1999年她的作品《界》获得第十二届国际现代舞编舞大赛最高大奖GRAND PRIX;

2004年德国柏林艺术节委约创作的现代舞剧《觉》倍受艺术节组委会好评;

2006年作品《觉》受邀赴罗马参加欧洲艺术节,被欧洲权威舞蹈杂志《DANZA&DANZA》评审团评为“2006年度最佳演出”;

2006年为威尼斯双年展委约创作的作品《三更雨·愿》在威尼斯世界首演时得到观众的全场起立致敬,被艺术节艺术总监称赞为“超越了想象极限的美”;

2006年受新加坡艺术节委约创作的艺术节开幕演出作品《镜花水月》,受到了新加坡总统的高度赞扬;

2007受荷兰艺术节邀请创作原创剧目《水问》,并巡演荷兰各大城市。

2008年接受皮娜·鲍什女士邀请创作舞剧《如是我闻》,在“皮娜·鲍什和朋友们”艺术节上成功首演;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