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叙拉古之惑
西方保守主义思想研究和推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防骗大数据  ·  妈!你还在跟着炒股导师赚钱吗? ·  昨天  
城事导航  ·  男子连续开车10小时,差点截肢! ·  昨天  
中国安全生产网  ·  2月!这些安全新规标准开始实施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叙拉古之惑

崔琰之死与毛玠之废

叙拉古之惑  · 公众号  ·  · 2024-10-28 10:18

正文

毛玠、崔琰这两个深受曹操赏识、重用的有功之臣,何以会落到或死或废的结局呢?有必要个案简析。《崔琰传》记录了“崔琰赐死案”的始末。起初,崔琰推荐钜鹿人杨训,被曹操辟用。操晋爵魏王,训上表称颂功德,时人讥笑杨训“希世浮伪”,并指责崔琰荐举失当。其后载云:

琰从训取表草视之,与训书曰:“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琰本意讥论者好谴呵而不寻情理也。有白琰此书傲世怨谤者,太祖怒曰:“谚言‘生女耳’,‘耳’非佳语。‘会当有变时’,意指不逊。”于是罚琰为徒隶。使人视之,辞色不挠。太祖令曰:“琰虽见刑,而通宾客,门若市人,对宾客虬须直视,若有所瞋。”遂赐琰死。


总体看来,这是一桩带有“文字狱”性质的案例。此案首先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如何理解崔琰与杨训书信的内容?其二,告发崔琰的人是谁?


在崔琰与杨训的书信中,所谓“省表,事佳耳”,显然是针对训表称颂曹操功德而发,我认为其中隐含着不以为然和嘲讽的意味。下一句“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承上句之意,感叹时势变化而人心不古。但这句话容易生出歧义,陈寿认为,崔琰的本意只是讥讽“论者好谴呵而不寻情理”,也即是说,崔琰认为杨训的举动很入时,也很正常,而那些议论的人却未免喜好谴责别人而不合情理。这种看法反映的是为崔琰抱屈者的意见,将上下句分开来看,也勉强说得通。我个人认为,这并不是崔琰的本意。曹操是将两句作为一个整体来看的,得出的结论是崔琰“意指不逊”,并非事出无因。

崔琰写给杨训的是私人书信,内容只是一些语意模糊的牢骚话,竟然有人抓住这种细微的把柄,向曹操告发崔琰“傲世怨谤”,构成崔琰之狱,可见这个人是处心积虑和颇有根由的。《崔琰传》注引《魏略》补充了崔琰案的有关细节,指出告发崔琰的人是“与琰宿不平者”,他偶然发现了崔琰的书信。《三国志》卷一二《徐奕传》注引《傅子》称:“崔琰、徐奕,一时清贤,皆以忠信显于魏朝;丁仪间之,徐奕失位而崔琰被诛。”清人姚范认为:“按《徐奕传》注,白崔者丁仪也。”明确指出告密的人就是丁仪。丁仪,沛国人,其父丁冲是曹操的旧友,曾建议曹操“匡佐”汉献帝,两人情谊深厚。丁仪凭借这层关系,受到曹操宠信,授职丞相西曹掾。丁仪成为曹操的亲信,由他告发崔琰,是很容易被曹操接受的。


丁仪处心积虑地要陷害崔琰,原因要追溯到立太子事件。建安十八年(213)曹操建立魏国后,迟迟未立太子,在曹丕、曹植之间难于取舍,并曾就此“密访群司”。当时,丁仪、丁廙、杨修、杨俊等人党附曹植,贾诩、崔琰、毛玠、邢颙、桓阶等人则支持曹丕。在支持曹丕的人中,崔琰的表现最为突出。据《崔琰传》记载:


时未立太子,临菑侯植有才而爱。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访于外。唯琰露板答曰:“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植,琰之兄女婿也。太祖贵其公亮,喟然叹息,迁中尉。


何焯认为:“以密函下访,乃露板以答,非所以处骨肉之间。季珪之祸,实萌于此。”按,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崔琰违背曹操密函咨访的本意,露板回答,是为了避嫌。从崔琰的坚决态度看,大有“以人伦自任”的气概,其耿介的个性表露无遗。曹操是能够体察崔琰的苦心的,他器重崔琰“公亮”,将崔琰迁升为中尉。然而,崔琰的表现确实给自己埋下了祸根。他在大庭广众下公开支持曹丕,影响很大。丁仪兄弟在立太子问题上陷入甚深,曹植能否立为继嗣关系到两人的政治前途乃至身家性命,丁仪由此怀恨崔琰,寻机加以陷害是必然的。


探明了崔琰案的起因后,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曹操的处置措施。卢弼在《三国志集解》中对崔琰致死的原因有一段综合评析,他说:


或曰:“魏武之必除孔北海(孔融),势固宜尔。若崔季珪本为操之心膂,徒以口语猜嫌杀之,残恶极矣。”弼按:魏武有篡夺之心,而又欲避篡夺之名,琰与训书不啻窥见其隐衷,发泄其诡谋,故深恶之而置诸死地也。


孔融、崔琰都喜好讨论,又都因议论生祸,被曹操处死,人们很容易把这两个人联系起来考虑。但是,人们也注意到这两个人与曹操的关系有本质的差别,于是在理解曹操为何要杀孔融的同时,对曹操为何要杀崔琰感到困惑,只好归结为曹操的“残恶”。卢弼的看法在此基础上深入一步,追寻了崔琰书信内容的实质。不过,若说崔琰揭露了曹操的“篡夺之心”,因而曹操要置崔琰于死地,却不完全是事实。

丁仪告发崔琰后,曹操认为崔琰“意指不逊”,罚他为徒隶,意在折损他。如何进一步处置,曹操是留有余地的。问题在于崔琰在服刑期间不但丝毫不挠“辞色”,还“通宾客,门若市人”,公然与曹操对抗。曹操终于被激怒,“遂欲杀之”。若把以上情形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中考察,则有着深刻的政治根源。前已述及,以冀州为主的河北士人进入曹操政权后,是较难驾驭的一个政治群体。曹操曾经针对冀州风俗“阿党比周”,专门发布《整齐风俗令》。尽管如此,他们仍然顽强地表现出独特的个性。邴原名重天下,即便在官府任职,依然我行我素,曹操因此感叹邴原“不为孤用”。田畴从征柳城有功,却再三辞让封爵,搞得曹操十分难堪,几乎要加罪于他。把这些事情联系起来看,“崔琰案”无疑是这个政治群体忤逆曹操的一次严重事件。崔琰在服刑期间尚能“通宾客,门若市人”,可见是有政治势力为依托的,这种政治势力就是以冀州为主的河北士人。因此,从个人的角度看崔琰之死,其耿直个性是直接诱因,前引胡三省所谓曹操“重崔琰”“害崔琰”的说法是颇有见地的。全面地看崔琰之死,则它是曹操对以冀州为主的河北士人的一次严重打击行动,由于超出了君臣间个人恩怨的范围,而为旧时史家所不能理解。


“毛玠案”是紧接着崔琰案发生的。据《毛玠传》记载:


崔琰既死,玠内不悦。后有白玠者:“出见黥面反者,其妻子没为官奴婢,玠言曰:‘使天不雨者盖此也。’”太祖大怒,收玠付狱。……玠遂免黜,卒于家。太祖赐棺器钱帛,拜子机郎中。


毛玠与崔琰长期和睦共事,崔琰被杀,毛玠内心不悦,当属情理之中。毛玠案的直接起因是有人告发毛玠诽谤曹操。据《三国志》卷二二《桓阶传》记载:“毛玠、徐奕以刚蹇少党,而为西曹掾丁仪所不善,仪屡言其短。”同书卷一二《何夔传》注引《魏书》载傅巽语何夔:“〔毛〕玠等〔丁〕仪已害之矣。”表明丁仪曾多次谗间毛玠,毛玠最终是被他诬告陷害的。丁仪陷害毛玠,也主要是因为毛玠在立太子问题上支持曹丕。


毛玠下狱后,大理钟繇严词讯问毛玠。毛玠在辩护状辞中否认自己有“谤毁”事,说自己“职在机近,人事所窜”,由于拒绝权贵请托,从而招来陷害,他坚决要求对质取验。《三国志》卷二三《和洽传》载,和洽认为“〔毛〕玠出群吏之中,特见拔擢,显在首职,历年荷宠,刚直忠公,为群所惮,不宜有此”,因而明确提出应“案实其事”。侍中桓阶也进言匡救毛玠。但是,曹操立丕、植为太子的意向未定而尤爱曹植,因此,“欲两全〔毛〕玠及言事者(丁仪)”,实际上是袒护曹植的支持者,而拒绝案实真相。毛玠最终在不明不白中被免黜。


毛玠案首先说明,毛玠被废的直接原因是丁仪密告毛玠诽谤朝政,毛玠却认为自己是因为掌典选举、拒绝请托而招来陷害,当事人的说法完全对立。这恰恰提示我们,在毛玠案的背后隐藏着围绕选举用人而展开的复杂斗争。毛玠长期掌管官吏的任免事务,受到了当朝权贵的排挤打击,已如前述。对于毛玠掌选崇尚功能,何夔曾提出过异议。当他继任东曹时,对曹操说:“以贤制爵,则民慎德;以庸制禄,则民兴功。”他认为选举要重视“道德”,应“核之乡闾”,杜绝“争竞之源”,曹操表示赞同。何夔将“慎德”与“兴功”并提而以慎德居首,与毛玠偏重事功的做法有很大差别。何夔的意见在选曹中有代表性,以后陈群任吏部尚书,创立九品官人法,是对上述意见的发展。尽管曹操一向赞赏毛玠掌选的章法,但选举斗争的实际情况表明,毛玠及其选举章法被摒弃终究不可避免。从这个意义上说,毛玠是曹操集团内部斗争,尤其是选举斗争的牺牲品。


其次,毛玠的结局毕竟与崔琰有很大不同。毛玠是曹操在兖州创业时的故吏,同前述程昱、满宠等其他兖州人士一样,曹操有理由在政治上充分信任毛玠。事实上,毛玠一开始就支持曹操建立霸业,以后又支持曹操晋爵魏公,是曹操的忠实拥护者。曹操只是免黜毛玠,而不是采取对待崔琰那样的严厉措施,确在情理之中。毛玠去世后,曹操特意赐棺器钱帛,亦可见其态度。


综上所述,一、毛玠、崔琰是以不同的身份,代表不同的社会势力,在不同的政治背景下进入选曹的。二、两人掌典选举时志趣相投,配合默契,但具体职责“分工”不同。曹操分别用其所长,使自己的治国方针通过选举环节得以实现。这是曹操用人最成功的范例之一。三、崔琰之死、毛玠之废起因于曹操集团内部的政治斗争,各有因由,两人在政治倾向上的差别,决定了他们结局的不同。


本文节选自柳春新《汉末晋初之际政治研究(增订本)》



经典课程: 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北大医学部教授:如何活得长、病得晚、老得慢、死得快?

全球视野下的中华文明
东亚巨变500年——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与现代世界的关系

这就是心理学——改变人类心灵探索史的十位大师
梦见坠落、掉牙、被追赶……这10种梦隐藏着你的哪些秘密?

中国方言——一部文化史
欧洲文明史50讲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