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浪潮工作室
提供思考问题的角度和看世界的态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华社  ·  夜读|这三种相处模式,让家越来越兴旺 ·  18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浪潮工作室

没想到,你的母校也改过名

浪潮工作室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6-20 11:37

正文

留言点赞数 前五名 中转发浪潮文章的 数量最高者

凭截图赠送价值 50元电影票 一张。

昨天凑成了一对,你只能和明天中奖的一起看了。


撰文 | 庄帆

出品 | 网易浪潮工作室

欢迎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订阅查看


相比赶着从“学院”改成“大学”的中国高校,世界排名第一的“麻省理工学院”倒有些相形见绌了。


距离2017年高考填志愿不到10天,如何选学校? 首先看的就是校名,一个响亮的校名,几乎相当于学校的门面。


为了争夺生源,各大高校变着花样改校名。光看名字,有时根本分辨不出学校的真正实力,甚至会搞混兄弟院校。比如2014年,有两名武昌理工学院的新生走错学校,在武昌工学院报了到。 两所校名相差只一字的学校,一所是湖北省属的普通本科,一所是民办高校。


“高校改名”看上去只是大学不择手段的招生秘笈,但对很多不熟悉实情的高三考生和家长来说,可能是耽搁一生的虚假广告。

历史进程推动改名


每一所优秀的理工大学, 曾经都是听起来有些露怯的“工学院”。 这与50年代的“院系调整”政策有关。



1952年,教育部在《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少办或者不办多科性的,多办专业性的工学院。”院系调整政策下,全国范围内新设了钢铁、地质、矿业、水利、纺织等12类部门的高等工业学校, 全国开始涌现大量“工学院”、“钢铁学院”、“纺织学院”等。


1952年院系调整过后,全国共有高等院校210所,其中工业、农林、医药卫生等专业院校就占去了103所, 而综合大学只剩下21所。


北京工业大学改名前的校门 / 北京理工大学官网


那时候校名都比较朴实, 学校里教什么,学校就叫什么。 工学院们以工业部门为荣,校园里都是劳动人民的子弟,培养的也是当时中国第一代最优秀的工程师。


改革开放后,风气就不一样了。当然,首先是政策有了变化。1980年5月8日和12日,中央书记处在听取和讨论教育部党组关于《教育工作汇报提纲》时指出: “我国高等教育也是畸形发展,比例很不合理,文、法、商比重太小。”


之前受宠的专门性工学院,被嫌弃数量太多。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确立,私营企业等市场主体的多元化,也使得经济、管理、金融、法律类人才的需求迅速增长,而这财经、政法类高校在原先的院系调整中,是处于弱势地位的。


因此,许多学校改校名基于两个原因:第一是确实有增设文科专业、扩大办学范围的需要;第二也是因为招生政策的变革和民办高教的松绑,高校之间对生源的竞争比改革开放前激烈得多—— 学校需要花更多心思抢生源了。


因此,土里土气的“钢铁”、“纺织”学院,纷纷在从80年代开始改头换面,而且方向非常一致——要么改成更显综合性质的“理工”、“科技”、“工业”等,要么直接去掉表明办学范围的单词。


60年代初,华东纺织工学院分院门口


就拿“纺织”来说,1995年,南通纺织工学院改名南通工学院;2000年,天津纺织工学院改名天津工业大学,武汉纺织工学院改名武汉科技学院,西北纺织工学院改名西北工程科技学院,浙江丝绸工学院改名浙江理工大学,郑州纺织工学院改名中原工学院。


而早在1985年就改名为中国纺织大学的华东纺织工学院,在1999年又改为东华大学。不过这个改法有点不讨喜,虽然终于把“纺织”去掉了,但仍被西华、北华、南华三所二本大学拖累,以致于很多人忘了“四华”里的东华, 是教育部直属的“211工程”大学。


“铁道”类学院,它们的改名非常顺理成章地升级到了“交通”——铁道当然属于交通。 可问题是,中国最早用“交通”命名的学校是1921年的交通大学,名字来由是因为这所大学隶属于民国政府交通部,跟实际的铁道专业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和这所交通大学有历史渊源的大学有五所,分别是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和台湾新竹交通大学, 它们的办学范围都和“交通”不相干。


从左到右依次为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大连交大、兰州交大校徽,可以看出渊源不同


但“铁道”类高校需要升级,“交通”一词再合适不过:2003年,兰州铁道学院改名兰州交通大学;2004年,大连铁道学院改名为大连交通大学;而1979年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中分出来的重庆交通学院,是正儿八经搞交通的学院,也在2006年心安理得地改名为重庆交通大学。


以上这一堆“交大”里,有历史渊源的五所老牌交大,除了台湾那所,其他四所都是教育部直属的“211工程”大学,而剩下那些,全都是省属的本科二批学校。 如果只是比名字,几乎看不出来差别。

圈地大赛


去掉那些听起来像要搬砖的工业名头之后,高校们又开始追逐新的目标—— 扩大校名的地域前缀。


地域名称一开始沿着行政区划级别上升,从城市到省份。 比如湛江水产学院,先是改名湛江海洋大学,后又改为广东海洋大学;郑州粮食学院,先改名为郑州工程学院,后又与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为河南工业大学。


为与河南工业大学争夺地铁站站名,河南郑州丁楼村村民在地铁站标牌上贴了“丁楼站”的贴纸。工大3万多师生签名请愿:我想去工大,不想去丁楼 / 视觉中国


省份抢注光了,还可以用方位词,更显吐纳广大的霸气。 比如郑州纺织工学院,2000年改名为中原工学院;太原机械学院,2004年改名中北大学;烟台师范学院,2006改成鲁东大学。


大于行政区划的地理方位还不够,还有一些冠上“中国”前缀的大学,天然带上了一种号令全国的气势, 当然它们并不一定都在首都。


中国海洋大学在青岛,原名青岛海洋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在南京,原名南京药学院;中国计量大学在杭州,原名杭州计量专科学校。


2014年,山东的曲阜师范大学在学校官网上发出改名通知,并公开征集新校名。之所以要征集,就是原来的名字在气势上已经满足不了这家学校的野心了——把曲阜改成省份山东,可已经有一所山东师大了;再上升到山东所属的华东,那上海的华东师大咋办?


2016年02月,由于报考学生过多,曲阜师范大学艺考考点不得不安排夜考,家长们在寒夜中等待考生 / 视觉中国


网友出的主意千奇百怪:“中国师范大学”、“宇宙师范大学”,也有说叫“孔子大学”、“孔子师范大学”的。据《齐鲁晚报》报道,呼声最高的是“华北师范大学”,校内师生都倾心于此。可问题来了,虽然这个校名没有被抢占,但把地属华东的曲阜搞成“华北”,犯了地理常识错误。


七嘴八舌之下,这事最后也不了了之,通知被删,曲阜师大至今也还是叫曲阜师大。 所以,校名圈地要趁早啊! 地理名词毕竟有限,地被圈完了,行动太慢的其他学校,只能削尖了脑袋想其他办法了。


当然还有很多“学院”阶段的高校,选择了另一条快速上升的捷径。2014年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网站上的更名通知中,大学更名一共32次,其中29次是“学院”改“大学”,仅有3次依然保持学院的校名。

借你的校名用一下


如果说在高校改名这场武林大会中,前面几种办法都是按部就班的武功,那么强行蹭名校就是一招“独门秘籍”。


最有名的例子,当属前两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川医”事件。2015年,教育部公示了一批高校改名公告,其中就有位于四川泸州的泸州医学院,改名为四川医科大学的通知。


结果,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的人一下子炸了。原来,这个中心乃2000年由华西医科大学并入四川大学而成。而华西医科大学1985年改名前,就叫“四川医学院”。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医学院,几十年间培养出来的校友,都以“川医”为认同,但是现在泸州医学院改名四川医科大学,缩写也是“川医”, 相当于直接挪用了他们母校的名字。


50年代,华西协合大学(川医前身)生在校园里的鼓楼前合影,这座鼓楼也是后来四川医学院最古老的建筑 / 《老照片》


泸州医学院方面当然对外声明说,我们没这个意思啦, 只是改个名,又不是想蹭你们百年校史…… 但四川大学一位负责人称,改名前一年,泸州医学院的学校书记就曾经亲自来征求意见,被拒绝了,然后又以学校名义发了一封函件,四川大学也正式复函表示不同意。


这几乎等于直接问了句: “借你的校名用一下,行吗?”


恼怒的川大和校友把事情越闹越大,弄得新“川医”也下不来台。2016年,四川医科大学再次改名为西南医科大学,这事才算翻篇。


借用校名的不止这一例,像浙江美术学院,1993年改名为中国美术学院,和北京的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央美术学院,让人傻傻分不清。又如首都经济贸易大学,1995年由北京经济学院和北京财贸学院合并而来,与教育部直属“211”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也像孪生兄弟。


2017年6月1日,中央美术学院迎接毕业季,一夜之间校园铺满西瓜,到处是“吃瓜群众” / 视觉中国


2013年,山东轻工业学院改名为齐鲁工业大学,让人不禁想起了民国那所名重一时的齐鲁大学。照这情形下去, 说不定那些已经消失的名校——燕京大学、金陵大学、圣约翰大学等等,又会重现中国大地。

改名是一场翻身仗


改个校名不止是“面子工程”,但这项面子工程却能给高校带来切切实实的利益—— 提高报考人数、促进分数线上升、提升行政级别、吸引更多经费。


先看最明显的一项——改名之后,许多高校都出现了投档分数线的上涨,也就是迎来了更为优质的生源。比如河北联合大学,2015年改名华北理工大学,这所河北省属的二本高校,直接和广州的华南理工大学形成南北对峙之势——人家华南理工可是教育部直属的“211工程”大学。


2012年6月5日,64岁的“奶奶大学生”仝正国从河北联合大学轻工学院国际贸易班毕业 / 视觉中国


查阅数据,你就会发现,2015年2月改名之后,华北理工大学该年高考的理科分数线和二批线的差距,在许多省份都比2014年高。比如在北京,2014年的最低分和二批线一致,2015年就要比二批线高出13分;上海的2014年最低分比二批线高7分,到了2015年竟扩大到23分。


据2015年6月11日《光明日报》报道,南通科技职业学院原名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把“农业”去掉之后,上一年200个招生名额还招不满,下一年1000个名额马上就供不应求。


另外,一些高校的改名还会涉及到行政级别的变更,这就更加诱人。比如近年盛行的“学院”改“大学”,根据规定,除去少部分副部级高校外,一般公办本科高校基本上是厅局级,而专科以及独立学院只是副厅局级。


与学校行政级别相应的,校领导的级别也会上升, 学校的配套经费和办学空间都会更上一层楼。


改名后的泸州医学院 / 西南医科大学校园官网


比如上文提到的泸州医学院,更名后,由17个二级院系,20个本科专业,调整为12个院部,25个本科专业,而且第二年的研究生招生人数比改名前一年增长了82%,从数量到级别都是质的飞跃。据新闻报道,牵头泸州医学院改名的工作小组组长,是泸州当地官员。 可见一校改名关乎众多利益,甚至包括当地官员的政绩。


华中师范大学原校长、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经回忆,当年华中师范还是学院的时候,他本不愿改名,但因为在教育部的高校目录上要排在一大堆奇奇怪怪、五花八门的“大学”之后,甚至影响了招生,才不得已改名大学。


行政级别有差距、招生目录排座次,各种体制因素都在促使高校争抢更高大上的校名,连名牌学校都不敢落后。


今年2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明确表示要严格审批“学院”改“大学”的申请。其实,早在2006年,教育部就在《关于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中规定了“学院”和“大学”的区别。从办学规模到师资水平、场地设施、科研资金等各个方面,做出了详尽的规定。


2016年05月29日,山东建筑大学毕业生头戴安全帽、手拿绘图板和尺子,在校园拍摄毕业写真告别大学时代 / 视觉中国


然而,上有政策下就有对策。2005年,山东建筑工程学院为了改名升级为山东建筑大学, 匆忙增设许多缺乏师资的专业,借外债来补充相关设施,甚至还动员学生捐赠书籍填补图书馆中空空如也的书架。 新开的专业、提升的级别,都给学校带来了创收的空间, 至于办学质量,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而对于一些民办二本、专科学校,没什么名气一向低调,更改个校名不会引起大型高校那样的社会反响,改名就成了家常便饭。比如武汉工商学院,听起来名字并不野鸡,但它最早的名字是中南民族大学弘博学院。 弘博,是因为这个学院是武汉弘博高校设施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出资建立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