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B座12楼
关注创业和投资的互联网媒体-B12让创新得到赞赏。(更多内容关注http://b12.cn/)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浪科技  ·  【#特斯拉在墨西哥交付Cybertruck# ... ·  3 天前  
新浪科技  ·  【#特斯拉Robotaxi谍照流出#:很马斯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B座12楼

大数据下半场,人工智能要如何解读人心?

B座12楼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6-12-12 21:43

正文

文|咩咩


林子祥有一首歌,叫《数字人生》。


前面唱的是一串奇怪的数字,乍一听不知道这串数字代表什么,也不知道其寓意何在。其实这些奇奇怪怪的数字就是告诉人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由一串数字组成的,冷暖都在这串数字里面。只是以前是无意识的,现在变成一个有意识的行为。



上周六,在浙江图书馆的文澜讲坛上,请来了大数据专家涂子沛和人气作家鲁引弓,共同探讨一个问题,大数据如何通往人心。看似毫无关系的两个人,进行了一场大数据专家与人气作家的观点交锋,实现了一次科技与人文的对话。


一.数据无处不在


要问今年最热门的电视剧?《小别离》一定是其中一部。


这部剧围绕中学生出国展开,讲述了三个家庭面对孩子升学、留学、青春期的故事。以“留学”为话题,切中了社会热点,辐射各年龄段人群。剧情发展基于现实逻辑,把各类人群的心理变化过程,以及各种社会现实问题一一呈现出来。8月中旬开播后,《小别离》火了。


一夜之间,鲁引弓的微博增加了几百个粉丝,他在微博上写的一条涉及到TFboys的信息,「晚上7点钟写的,到9点钟就有30多万人点击。」在三大卫视平台播出以来,《小别离》在一大波由魔幻、青春偶像、小鲜肉流量担当的IP中突围而出,稳居黄金档收视率前三位。


鲁引弓是《小别离》的原著作者。从报社出走后,他一口气完成了12篇长篇小说。每写完一部,立刻就被买走影视版权,被誉为「影视题材神投手」。


但把《小别离》推向神剧的是哪部分群体?


电视剧《小别离》刚刚播放时,就有13亿点击率,一半以上是中学生奉献的!这个情况是创作团队之前没料到的。


“我当时写这部作品时是面向中年人,反思中国教育,肯定是给家长看的,所有的写法都面向家长。”鲁引弓透露,“但实际上这本书出来以后,结果出乎我意料。”


「数据是来自真实世界的证据,人都有一个主观性,但是数据分析会告诉你不是这个样子。」观数科技联合创始人、前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涂子沛说。由他撰写的《大数据》是中国大数据领域的开山之作,引领了中国社会对大数据战略、数据治国和开放数据的讨论。

 

「你打开手机,看朋友圈,看微信,你觉得仅仅是在看手机,但我告诉你,本质上,你是在看数据。」涂子沛说,「那一幅幅照片,一条条信息,今天它们都是以数据的形式存在的。」


我们越来越习惯被数字量化的生活方式,数据也在一点一点改变我们的生活。


如今,手机终端购票软件盛行,数据显示,上海地区,80%的电影票是从手机上购买的,河南,作为一个内陆省份,这个数字也高达60%。当所有购票行为都沉淀在云之上,用手机来买的时候,数据就产生了。


通过数据的分析,涂子沛发现,「电影院排片排错了」。他们认为,根据用户购票时沉淀的数据,可以得出更优异的排片方案,具体到哪部电影排到几点钟,票价是怎样的。他很自信,「电影院说为什么要听我的,我说听我的,我们对赌,票房增加了,我们分成。」


这已经不是新鲜的话题,我们在网上留下的每一丝痕迹,都成为程序追踪、揣摩我们心意的根据。浏览哪些网站、从事哪个领域,甚至,看一个视频,看了几分钟,在哪里暂停,都可以成为数据记录下来,成为系统分析的依据。如果说大数据创业,上半场是解决效率和匹配的问题,下半场拼的就是「智能」。


鲁引弓这边,随着剧集的推进,粉丝数还在不断增长。狂热的青年粉丝向他提出要求,希望他多创作有关少年、热血和体育的作品。鲁引弓看着不断刷新的留言,心中有一个巨大的感受,“这样的人群你不去抓,你抓谁?没有人有这么铁心跟着你走”。


由此受到启发,《小别离》这本书的做法也就此调整方向,专做中学生阅读市场,指向也从中国教育的反思落到家庭教育,落到亲子关系。


随后举行的签售会也印证了这一点,队伍里有一半中学生在购买《小别离》签名版。


「这就是我们今天说要用数据产生胜局,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涂子沛分析,「大数据,不仅仅是大,大仅仅是一个表面现象,我们要看本质,本质就是数据是暖的。我们用得越快,越实时,数据的价值就越高。等到数据冷下来的时候,它的价值也在缩减。」


二.数据怎么用?


事实上,“大数据”和“人心”渊源已久。


涂子沛就在论坛上分享了一个案例——上世纪30年代,《乱世佳人》开机前,制片人塞尔尼兹克就委托盖洛普调查做了一系列的数据分析,包括电影时长、是否分为上下集、黑白还是彩色、演员选取等等,细致到每次上映的广告中,是否该出现火烧亚特兰大、“向大海进军”等历史大场景,抑或是取而代之以“男女离别、缠绵不舍”的画面。


最终,《乱世佳人》一共上线四轮,每次都根据盖洛普的最新调查结果调整广告策略和票价。


但对于可能重复观看的观众,他的建议是广告策略应该强调“重复”行为背后的“理性”,而激发“理性”的方法:


一是邀请多次观看的社会名流现身说法;


二是随同广告发布一些关于电影情节的诠释以及类似于“你知道吗?”的剧情测试,以激发老观众重新发现电影的新亮点。


通过四轮上线,《乱世佳人》一共售出5997万张电影票,票房毛收入3400万美元,而1940年美国人口为1.3亿,即全国近半人都观看了这部电影。正如盖洛普预测,《乱世佳人》成为美国有史以来票房最高、最赚钱的电影。特别是盖洛普一开始就做出5650万观众的预测,和最终结果(5997万)相距不到6%。


随后,盖洛普成立一个研究所,电影观众研究所,奠定了数据驱动的电影拍摄方法。


「好莱坞、迪士尼都开始用这种方法,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为什么美国的电影这么成功,数据和文化事实上是有结合点的,我们就找到这个结合点。」涂子沛说。


于是有人得出结论:拥有了大数据,就是拥有了上帝视角。为了让大家有更深入的思考,涂子沛在现场又举了一个运用大数据失败的例子,来证明数据并非万能:


有一天,卖通心粉的厂家很兴奋得发现,家庭主妇在准备通心粉的时候会放两片洋葱在通心粉上面。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开发一款更为周到的产品,即在通心粉的袋子里放上几片小洋葱。


但产品一经推出,他们却发现事实并非想象得那样,加了洋葱和没有加洋葱的销量不一样,没有加洋葱的数据仍然更高。通过分析他们发现其中的原因竟是因为,通心粉是快餐书品,主妇在准备通心粉的时候,是怀有内疚感的,所以她会切几片洋葱,这个洋葱一定是她切的,她摆上去,是新鲜的,这时候她才能平衡。


对此,人文作者鲁引弓深以为然,他时常切身感受到,「数据专家和人文作者,对生活细节,对这种图片性的解读,甚至对自己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数据是冷的,人心是思暖的,有些东西数据不能说话时,你需要有一个人文的解读。」


就像流传至今的《史记》,它记录了3千年的中国,司马迁写的时候没有意识到用什么数据,就是一个纪实体的文学作品,但是在今天还存有旺盛的生命力。


目前,鲁引弓已经物色了杭州市几支青少年篮球队,接下来准备做一次采访,下个星期还要去日本,直接去日本做《灌篮高手》的集英社取经,一本关于少年热血的故事正在酝酿成型……


「虽然我的写作没有这么直接,让自己的思维更快的数据化,我做不到这一点。」鲁引弓说,「但是我觉得充分尊敬信息,充分尊重来自外界数据化告诉你的,当下的一种 ‘人心’。」



- 20161212  No.1396 -

| 回复"目录"查看B12往期 |



猛戳「阅读原文」关注并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