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客流量大的时候可以用轨道交通支持,但是这些空轨、电动导向的系统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投资高,投资回溯性比较强,投资的回收期比较长,环评难度也很大。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又要满足要求,又要规避难度?
“智轨”的出现很好的解决传统中运量交通制式的问题,这是一款具有投资小、运量大、周期短的优势、同时让景、车、路高度和谐统一。它的优点还有以下几点:立项、审批更容易通过;运营管理更科学;经营效益可观;投资成本低;建设周期短。自2017年6月发布以来,中车株洲研究所已承接了100个城市和景区的考察工作,而甫一正式上线即接到五六个订单。
“我们这个车的一些综合优势十分惊人,如造价低。我国地铁造价约为4亿元-7亿元/公里;现代有轨电车线路造价约为1.5亿元-2亿元/公里;而‘智轨’在与现代有轨电车运力相同的情况下,只需简单的道路改造就能投入使用,整体线路的投资约为现代有轨电车的1/5。此外,我们的车长是1.6米,宽是2.6米跟地铁的宽是一样的,载客量是307人,最多的时候可以超过500人,可以满足大运量快速疏散的功能。”彭忠红介绍。
彭忠红开玩笑地说:在“智轨”新车发布之后,“我们是自己革自己的命”。的确,中国中车是“轨道交通”的巨无霸,但所谓的智轨,采用了中车株洲所团队自主研发的“虚拟轨道跟随技术”,可以让列车跟随地上的线路前行。但这只是看似无轨,其实有“轨”,是具备“主动防护”功能的“智轨列车”。
简单来说,它通过车载各类传感器识别路面虚拟轨道线路,将运行信息传送至列车“大脑”(中央控制单元),根据“大脑”的指令,在保证列车实现牵引、制动、转向等正常动作的同时,能够精准控制列车行驶在既定“虚拟轨迹”上,实现智能运行。
“这里面的关键核心技术,除了自动导向和轨迹功能,我们运用几十年在高铁和地铁引用技术成熟的技术加入到智轨里。”据彭忠红介绍,主要有八大核心技术支撑,大致为轨迹跟随技术、车辆系统及成交数、智能驾驶、主动安全的技术、牵引制动协同控制技术、无网供电技术、多任务承载TCSN控制技术以及车、地、人信号耦合技术。
而“智轨”在充电方面也依然保持领先技术,智轨列车上所使用的磷酸铁锂电池是一种快充模式的电池,充电10分钟就可以跑25公里,且不需要过多布局线网和充电站。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冯江华则对未来电池的发展做出了预估。他表示,2020年,当电池的充电能力达到现在的8倍,甚至15倍时,可能5分钟、甚至3分钟就可以满足25公里的需求,可以满足最大程度的续航内容。
对于景区来说,交通工具不仅要有智商,还要“颜值高”,对此,彭忠红表示,这完全不用担心,颜色、图案的配比可以根据景区不同的文化元素,按照自己的要求进行个性化设计。
“我们认为景区交通选择智轨非常合适,投资小、见效快,是一个中运量的运输系统。第二,智能轨道快运系统能够为景区的公路建设以及交通管理带来景、车、路和谐统一的新景观。我们将持续进步,提供更便捷的出行,建设更美好的城市和景区。”彭忠红最后表示。
对于中国中车来说,“智轨”是产品,是解决方案,而对于景区来说,“智轨”本身也许就是一道新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