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三:认为创业投资是一种低买高卖的投机活动,而非持续的价值创造活动。
很多人甚至对创业投资有一种负面的看法。认为创投机构总是在一个价格低点买入公司,对公司进行包装和一系列复杂的资本运作,并随后在资本市场上进行忽悠,最后卖掉股份,大获其利。
却很少有人看到,创业投资人是在企业高度不确定的条件下进入的,为了企业的成长,和创业者一样呕心沥血,从投资前到投资后,从台前到台后,为企业的成长付出不知多少努力。
创业投资卖出股份的行为,是由其商业模式决定的,卖掉股份换来的钱,还会持续循环地投入到企业股权投资活动中去。商业模式对创投的要求是低买高卖,看不清楚、企业小的时候是低,企业壮大就高。在看不清楚的时候投了,在看清楚以后卖出去,这是正常的商业逻辑和商业行为,不能看作是一种投机活动。
创投为了实现这种商业模式,需要投入巨大的成本。社会公众一方面主张创投进,又主张不要退,退的越晚越好。你老不让它卖,这个新的投资就不能持续下去。成熟的资本市场对创投的进退没有这么多限制,我们是因为市场化程度不够,才会造成很多问题。
误区四:认为创业投资是一种蒙概率的游戏,而非一种高度专业化的活动。
有不少社会公众认为,创业投资就是一种概率游戏,因为他们经常听到“天使项目成1败9,早期项目成5败5,中后期项目成7败3”的说法,殊不知,上述的说法,仅仅是一个社会总体样本分布,忽略了不同投资人之间的个体差异。
实际上,不同的机构,不同的投资人,项目的成功率、收益率相差很大。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异,根本原因在于,不同投资人的眼光、专业水平、价值管理能力,甚至为人处事的态度,职业道德都是千差万别的。
即便是相同的项目,相同的初始条件,在不同的投资人手里,最终命运也可能完全不一样。这就说明,创业投资绝非一种蒙概率的游戏,而是一种高度专业化的价值创造活动。
误区五:认为创业投资都是势利眼,只会锦上添花,不会雪中送炭。
实践证明,创投选择的投资标的大多为三高项目(高科技、高成长、高不确定性),任何一个后来成功的项目,在前期都有过九死一生、起起伏伏的惊险经历。
无数的案例证明,没有创业投资机构,在新兴企业成长过程中,冒着风险,倾力相助,无数企业就不可能有后来的成功,甚至整个中国经济崛起的故事都得改写。正是无数创业投资机构,用汗水和魄力,把中国的产业结构一提再提,一升再升。创业投资恰恰就是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
创投投三高:高科技、高成长、高不确定性。高不确定性一定是雪中送炭,不是锦上添花,但是有的人看你挣了很多钱,认为你一定就是锦上添花,这是错误的。
中国现存的大部分、绝大部分明星企业都是创业投资扶持起来的,这些企业得到充分的肯定,创投也受到了一些肯定,但是创投还背了点小黑锅,我觉得这些都是应该正名的。
误区六:把非法集资活动和创业投资混为一谈。
确实,现实中有些机构,私下对投资人承诺固定回报,给行业带来了消极影响。更有甚者,很多非法机构打着创投的招牌,行非法集资之实。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创业投资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但正常的创业投资活动,不能和非法集资混为一谈。
有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搏曝光率,刻意放大事态,哗众取宠,危言耸听。所以我一直主张要做基金、VC基金、PE基金,要大力发展母基金。公众对创投认识清楚了,老百姓的钱找到好的投资渠道,非法集资将来就被挤出了。
上述社会公众对创业投资认识的扭曲,往往带来一种弥散性的情绪传染,最后,甚至影响到国家上层对创业投资的态度。因此,非常有必要解决社会各层面对创投认识上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