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兽药残留:
常出现的不合格项目:恩诺沙星、氟苯尼考、土霉素、氯霉素、呋喃西林代谢物、呋喃唑酮代谢物等。
主要集中的食品类别:食用农产品(畜禽肉及副产品、水产品、鲜蛋)、肉制品、蜂蜜等。
产生的主要原因:动物饲养过程中用药不当,未严格遵守休药期有关规定,生产企业进货查验控制不严格等。
2、农药残留:
常出现的不合格项目:吡虫啉、毒死蜱、噻虫胺、噻虫嗪、克百威、阿维菌素等。
主要集中的食品类别:食用农产品(蔬菜、水果类)、茶叶及相关制品、水果干制品等。
产生的主要原因:农药使用不合理,农户超量、超范围使用农药,采收不符合农药安全间隔期,生产企业进货查验控制不严格等。
3、理化指标:
常出现的不合格项目:产品特征性指标(如总酸、酒精度、蛋白质、氨基酸态氮、溴酸盐等)以及酸价、过氧化值等,其中过氧化值超标出现频次最高。
主要集中的食品类别:酒类、乳制品、调味料、包装饮用水、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香辛料调味油、方便食品、速冻食品(速冻面米食品、速冻调理肉制品)、饼干、薯类和膨化食品、炒货食品及坚果制品、糕点、餐饮食品(糕点)、食用农产品(生干坚果与籽类食品)等。
产生的主要原因:企业生产过程工艺参数控制不严格,贮运条件不符合要求等。
4、微生物:
常出现的不合格项目: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沙门氏菌、霉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等。
主要集中的食品类别:发酵面制品、米粉制品、熟肉制品、乳制品、饮料、方便食品、速冻食品(速冻面米熟制品、速冻调理肉制品、速冻调制水产制品、速冻水果制品)、水产制品(藻类干制品、熟制动物性水产制品、生食动物性水产品)、糕点等。
产生的主要原因:原料或包装材料受到微生物污染,企业原料和包材进货查验不严格,生产加工过程中卫生管理不严格,生产工艺(如杀菌工艺)控制不严格,贮运条件控制不严格等。
5、污染物:
常出现的不合格项目:铅、镉、铬、总砷及无机砷、总汞及有机汞、苯并[a]芘、亚硝酸盐等。
主要集中的食品类别:粮食加工品、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调味品(香辛料类、固体复合调味料、半固体复合调味料)、肉制品、包装饮用水、罐头、速冻食品、薯类食品、蔬菜制品、蛋制品、水产制品、淀粉及淀粉制品、食用农产品(蔬菜、豆类、生干坚果与籽类食品)等。
产生的主要原因:受自然环境污染、工业废料污染、含重金属的农药、兽药等影响,导致食品原材料在生长过程中重金属不断富集,生产企业原料进货查验控制不严格,生产过程由食品相关产品带入,生产工艺控制不严格等。
6、食品添加剂:
常出现的不合格项目:超范围、超限量使用苯甲酸及其钠盐、山梨酸及其钾盐、对羟基苯甲酸酯类及其钠盐等防腐剂,胭脂红、日落黄、亮蓝等着色剂,糖精钠、三氯蔗糖等甜味剂,防腐剂混合使用时各自用量占其最大使用量的比例之和大于1。
主要集中的食品类别:调味品、肉制品、饮料、方便食品、饼干、罐头、冷冻饮品、速冻食品、薯类和膨化食品、糖果制品、酒类、蔬菜制品、水果制品、炒货食品及坚果制品、水产制品、糕点、餐饮食品(馒头花卷、包子、油饼油条)、食用农产品(桑葚、杨梅)等。
产生的主要原因:未考虑原料带入和本底值,产品配方管理不严格,配料环节控制不当、缺少配料复核,混淆GB 2760与食品生产许可中食品分类的关系,未按比例混合使用同一功能的食品添加剂等。
7、非法添加:
常出现的不合格项目:三聚氰胺、罂粟碱、罗丹明B、孔雀石绿、6-苄基腺嘌呤、4-氯苯氧乙酸钠等。
主要集中的食品类别:乳制品、调味品(辣椒、花椒、辣椒粉、花椒粉)、餐饮食品(火锅麻辣烫底料)、食用农产品(水产品、豆芽)等。
产生的主要原因:企业缺乏食品安全意识,为降低成本牟取利益,掺杂造假,原料进货查验不严格等。
8、真菌毒素:
常出现的不合格项目:黄曲霉毒素B1、黄曲霉毒素M1、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赭曲霉毒素A等。
主要集中的食品类别:粮食加工品、食用植物油、调味品(酿造酱、半固体复合调味料)、方便食品(冲调类方便食品、主食类方便食品)、速冻面米食品、膨化食品、炒货食品及坚果制品、豆制品、餐饮食品(花生制品)、食用农产品(豆类、生干籽类)等食品类别。
产生的主要原因:玉米、小麦、大米、坚果籽类、动物饲料类等原料受到真菌侵染产生毒素,生产企业进货查验控制不严格,加工过程控制不严格,原料、半成品、成品的贮运条件不符合要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