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年下半年-08年底美联储进行了三轮降息,体现其相机决策的过程,每轮降息之间都会存在一个观察期。
联邦基金利率是美国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美联储通过调节同业拆借利率,能够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并将同业拆借市场的资金余缺传递给各部门,进而影响整个经济体的消费、投资和经济情况。在次贷危机的初始阶段,联邦基金利率作为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仍然是美联储的主要手段。从降息动作频率上来看,07年下半年至08年底一共出现了三轮降息阶段,体现了美联储相机决策的过程,在每一轮降息政策实施结束后,美联储通常会进入一个观测期,若危机出现更糟糕的情况,则开启新一轮的降息。
第一轮(07年9月-07年12月:-50bp、-25 bp、-25 bp,累计-100 bp),次贷引发金融市场的紧张:
2007年下半年,美国房价和与次级按揭贷款相关的证券价格出现暴跌,但彼时美国国内的就业、通胀等指标显示经济增速并未明显减缓,为应对信贷紧缩带来的影响,2007年9月18日,美联储首次降息,将目标利率从5.25%下调至4.75%,并在年内分别进行了两次25 bp的降息调整,彼时美联储的官员们普遍认为这些应对足以使经济保持正轨。
第二轮(08年1月-08年4月:-75 bp、-50 bp、-75 bp、-25 bp,累计-225 bp),以贝尔斯登倒闭为标志的风险蔓延:
进入2008年以后,金融市场变得更加混乱,资产价格急剧下跌,生产和就业数据开始下行,3月贝尔斯登的倒闭更是加剧了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压力。这一期间,美联储也对不断恶化的局势持续做出回应,在2008年的前4个月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一共下调225个基点至2%。此后美联储进入了新的观测期,而这一时期通胀的走势和预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联储后来的决策,叠加2008年上半年的经济情况也强于年初市场的预期,使其在此后的几个月内并没有采取更加激进的措施。
第三轮(08年10月-08年12月:-50 bp、-50 bp、-75 bp,累计-175 bp),以雷曼事件为标志的进一步政策宽松:
2008年9月,雷曼事件爆发后,全球范围内出现了金融恐慌,美国企业和家庭部门的支出急剧减少,失业率飙升。从2008年10月到年底期间,美联储再度开启连续降息,名义联邦基金利率几乎降至零。实际上,根据蓝皮书的模拟测算,如果不受零利率下限的约束,联邦基金利率应降至-3%。但与此同时,经济仍然在进一步陷入衰退,就业、生产急剧下降,金融市场的动荡并未停止。
由于政策受到所谓零利率下限的约束,到了危机的后期,美联储不得不主要转向通过推出一系列新的工具来进一步刺激经济。
事后来看,在危机发生后的大部分时间里,美联储的预测都严重低估了金融危机的强度和其对经济的影响程度。
美联储和几乎所有预测者对于产出和就业的预测误差都是巨大的。而对于产生如此巨大偏差的原因,一方面是预测者无法想象金融市场的压力会有多大,因为“做预测的人中没有人经历过当时那种像海啸一样席卷金融体系的灾难”。另一方面,即使预测者知道后续发展会如何,也很难对其产生的后果进行校准,因为它们超出了预测模型的考虑范围。正如伯南克在《极速应对》中所提到的,“深度衰退是不可避免的,即使采取更激进的宽松政策,也不能完全抵消巨大的金融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更激进的宽松政策的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失业率的峰值水平。回头来看,当出现严重的金融压力时,政策的制定者有时需要更加大胆,可能需要更加迅速有力的调整政策利率,从而对经济提供足够的支持。
风险提示:
历史经验不代表未来:因市场环境等因素变化,历史数据得出的经验可能在未来失效。
参考文献:
本·伯南克、蒂莫西·盖特纳、亨利·保尔森、梁内利,《极速应对》(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