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根据起点学院沙龙活动分享的课程整理而成,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观看本课程视频回放。
—— BEGIN ——
以下为前微信高级产品经理@星彻 演讲实录,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团队笔记小组成员@Winky 依据嘉宾分享内容整理,编辑有修改:
做产品经理3-5年了,意味着什么?
我身边有很多人工作3-5年的产品经理,甚至有两年的产品经理都遇到了一个问题:
做产品经理3-5年了,意味着什么呢?
1. 意味着跳槽可以找猎头
这种感觉是不是很爽?不用自己投简历,而是别人来说:
“唉!那个你要不要找这个工作,要不要考虑一下?”
“这个不考虑。”
“为什么不考虑?你考虑一下呗。”
……
就是这样的一种感觉。
2. 意味着不再需要问别人:什么是产品经理
当你工作两三年的时候,你已经可以很清楚地告诉别人:产品经理到底在干嘛?怎么沟通开发?怎么挖掘需求……基本上,这些都可以达到了。
3. 意味着薪水已经比刚毕业的时候多了很多
有时候50%往上涨,这个时候薪水已经比刚毕业时候要好很多了。
当你的收入已经达到一定层次的时候,作为产品经理,你要感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比如在大学时候,吃一顿四五十的饭都会觉得很难受,那时候你很难体会谁花一百块吃饭的感受,你是想不出来的。所以,当你的收入提高的时候,一定要去感受那种生活,因为这是把钱投资到自己对事物的认知上。
4. 意味着该寻找一个新的方向
可能是行业方向、岗位方向,也可能是工作状态方向。
可能3-5年你就会觉得,我学不到东西了,然后就会吐槽公司不靠谱,然后就会出现瓶颈,就会想走,甚至很多只有一年的产品经理也会有这种心态,所以三年五载的时候,该找一个方向了。
5. 意味着可塑性不再是自己的标签
工作三年以后,没有人会说这个人可塑性很强,只有在你很弱的时候才有可能。
比如,现在每个人有一百块钱,你只有两块钱证明什么?证明你还可以有更多装钱的空间;但反过来——你很穷,那可塑性强,也证明啥都没有。
在三年五载的时候。你已经没有可塑性了,因为你的思维模式、工作习惯、你干事情的冲劲等这些东西都已经基本定型了,很难说出现一个人以前三年工作不努力,然后说我要洗心革面,重新做人,那只有一种可能——他欠债了。
6. 意味着精力、体力不如以前
科学曾证明人过了24岁,身体开始走下坡路。所以,大学的时候你玩的多猛,是你这辈子的健康的巅峰,现在身体精力跟体力都是下降的。
精力是谁分散的呢?是家庭,要考虑的事情越来越多,那精力就分散掉了。
身边很多人在刚工作时觉得我终于解放了,可以自己赚钱了,没有考虑和父母关系。然后等到过年回家,就会说“我觉得我爸老了”,接着就开始反思这样的关系,把更多时间放在家庭上。
体力上也很明显,你坐着的时间越长,你身体就越不适应运动;你的肌肉含量决定了你脑子转的速度,就是肌肉含量越多,血脂越低,里面的含氧量就越高,脑子越快——不然为什么胖人容易困?是有科学道理的。
我当年刚进产品行业的时候在想:
我走上了一条光明的大道,因为产品经理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职业,收入高,让几亿人家喻户晓,未来是CEO的材料。我要努力奔跑,学习方法论,打磨产品,体验成为最优秀的产品经理,打造最优秀的产品。
刚入职一两年的时候都是这么想的,所以,我底下写的是一个年轻的灵魂,括号里面写的是盲目——
因为当时根本不知道自己未来面对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很多人进了一个创业公司,进了一个传统行业大集团的互联网部门做产品,以为这个世界是美好的,可能一脚就踩到了坑里。
五个身边人的例子
我举五个例子,四个是我身边的,一个是我前两天面试过的人。
A君:
5年经验,从360到金山,再到搜狐畅游做平台,现在到优酷土豆。
履历很光鲜,可惜他找工作时并不理想。因为他在上面的几个公司只做了一件事——做功能。因为这几家公司没有做行业,他无法积累任何行业的经验,这意味着即使换工作,他也只能做功能。
但是,没有公司会招一个有五年的产品经理,30k的月薪去做功能——因为2个两年的产品经理,完全可以替代他。所以要去做行业而不是做功能。
B君:
11年经验,经历3家小公司,最后加入亚马逊。
现在找工作并不理想,因为他跳槽的这几个公司没有关联性。如果把它的这个职业轨迹当成爬山的话,爬了一个小山坡,用了两年时间,然后下来,又爬了800米的海拔再下来,又爬了一个800米的海拔,然后下来又爬了一个800米的海拔,终于从这个800米上到了2000米,哪怕是11年,他也就是两千米的海拔。
所以,大家在做职业规划时,一定要想清楚每一步之间的关联,千万别任性。
找工作不能完全改行的跳,因为只有连带性的东西才有积累。
比如清洁工阿姨,想找一个合适的工作,她需要选择自己最优的点走下一步,她对马路很熟悉,才会有最大的收益。
C君:
13年工作经验,经历了3家创业公司,其中最后一家待了10年。
我去跟他聊天,问工作有怎么样的想法,平台应该怎么设计的时候,发现他讲的东西不成逻辑,他每一次都抓不到最核心的那个点。
比如,他在产品设计时,关心的是你看我们这个逻辑完善不完善,却没有想过它的整个流程是否最简单,是否最优。
工作13年思维定式,家庭拖累,跟不上互联网最前沿的产品形态,再找工作不容易。
D君:
2年工作经验,负责艺龙某个产品线的一个环节。
像艺龙、去哪儿这样的APP,一个产品线是酒店,酒店的搭售,那就是一个环节。
如果酒店搭售个保险,这保险谁谈来的,不是产品经理吧?价钱谁定,不是产品经理吧?收完之后的客服谁做,不是产品经理,产品只能做页面呈现。
干了两年,你觉得这个两年的人出来之后他能学到什么?下一份工作问他的时候你能给我带来什么,什么都没有,除了跟人家说我执行力好,那个刚毕业的执行力比你好。
两年别看还是不错的,但两年内,他的收获很少,可能根本无法满足下一份工作的需求。
E君:
2年工作经验,传统公司的互联网部门,经历了6个项目的从0到1,最后死掉的过程。
大部分项目只是发布上线,并没有多少真实用户,然后领导就改方向了。
每个项目从0做到1,很有全局观,但对于跳槽新公司来说讲没有意义——因为下一个能跳的大公司应该是有相关性的或者海拔再高一些的,但大公司是没有从0到1的过程的,他们需要的是在某一个品类有自己的理解、方法论和套路的产品经理。
上面的五个典型的例子,大家用心体会一下。
在开始下个话题之前,先问一个问题:
我是个做事儿比较偏的产品经理 ,我最近刚好在做这样的事,我带着人做一个叫 “人格分裂的场景带入”,这个是我在做产品经理这五年里面收获最大的;包括对外的商务沟通,跟身边人的接触,项目管理,用户体验。
这个用户角色带入全都是靠人格分裂,就是逼着自己变成那个人,然后去写画像,碎片化,再把这些碎片化的东西全都记在脑中。
当看到该用户角色的某一行为时,通过用户的客观行为去做一个关联但不要下结论,先丰富自己对社会的认知,然后通过接触很多类似的人把这些碎片都存下来,长时间后你脑中会形成一个人类大数据用户画像。
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人时,脑中首先会有一个此类人的特征及可能的行为。
比如有个两岁小孩,我就把我见过的地铁上的、自己家里的、医院的、电视剧里的所有两岁小孩全调出来,然后模糊的形成一个两岁小孩的特征,可能做的什么事,有哪些事情是意外等等。
3-5年的产品经理,该有的个人修为
产品能力修为
1. 1秒钟变傻瓜
当带着用户的视角去观察一个App时,1秒钟变傻瓜是因为这些用户画像已存在脑海中,你瞬间忘记自己是谁——这就是人格分裂。
比如,如果我要跟面前的这位女生握手,我所有的念头和行为切片应该是什么样子。我已经想跟它握手了,接下来我的手在哪?
我要伸出手,抬起大臂,然后手向前伸,然后腿再向前迈一步,脚落地,然后手再向前伸,然后观察他的反应,这是肢体切片。
再比如看APP的时候,把它变成毫秒级别的:
一打开欢迎页晃了我的眼睛,第一个页面是这样的,然后没有按钮——噢,下面有那小点点,我划一下试试;噢,是可以滑动的。
然后翻到最后一个页面的时候,小点点没有了,那怎么进去呢?找不到按钮,噢,原来有一个“立即体验”,这个叫使用产品,我就点了一下“立即体验”,进去之后页面还有一个加载的过程,噢,上面写的是什么?
这个过程叫一秒钟变傻瓜,把所有的这种东西想出来讲出来,讲出来之后到底哪地方体验好,哪地方体验不好。
2. 同理心
同理心的核心用法就是人类用户画像大数据,同理心很重要但很也缺乏。
那么,如何培养呢?
方法有很多,方法之一是观察,人类用户画像大数据就是观察后的结果,需要注意的是观察时只看客观事实,千万不要带入个人主观意见,观察后要找机会去确认。
比方说:
一个仪表堂堂的哥们也能骂出脏话来,这是客观事实,因为脏话就是脏话,但如果说一个仪表堂堂的哥们素质不咋滴,这个就不对了,因为有些人就习惯性地说脏话,并不一定素质不好。
还有一个办法是表演,例如报表演班、看话剧、看电影。
有些场景,不到一定年龄体会不到,那就把它抽象出来,然后不断的放大这个场景。
我做产品经理,做的时间越长,看电视剧哭的可能性越高,是因为看的时候我就总是会把自己带进去感受,不是感动了自己,而是被剧中的他的苦涩所感动。
3. 沟通表达
不仅仅是跟产品团队的人沟通,更多体现在如何跟陌生人沟通。
我现在最愿意干的一件事情,就是跟出租车司机聊天,我特别有成就感,因为这个行业的人是压抑在社会底层的人,所有人都认为他是服务者。所以出租车司机心里是极其压抑的。
为什么出租车的司机一打开话匣子就收不住了——因为他憋屈,这个时候你去站在他的角度说:
师傅,你现在滴滴接单活干得好吗?
唉,就那样。
平台是不是压榨你们挺狠的?
马上共鸣产生,就是为了追求这种存在感和成就感。
把你自己的情绪先调整下来,说到底好在哪?那你们怎么看呢?你们互相之间聊吗?
我这是在做用户调研,抓住所有的跟陌生人沟通和接触的时间做用户调研。
在你想说话的时候,用一些办法,有些时候你跟司机聊天,他情绪不在的时候你就聊不出来。
当做他的情绪很冷静,他给你的基本都是假话。
你问他你需要钱吗?我需要对吧,但是如果说你把他情绪调到嗨起来,说唉你现在生活这么幸福,你有个儿子女儿孙子的,你需要钱吗?唉呀不用,有孩子就行了——结果是不一样的,
人在忘记自我和彻底放开的时候,说的大部分是真话。
沟通表达还表现在你未来的汇报上、跨行业沟通上。
我们是年轻人,愿意接受新事物,做互联网的反应快;但都有一个问题——不尊重传统行业。
其实传统行业很牛的。所有的需求来自于人肉体和精神,它不是你闭眼睛想创造就能创造出来的。所有的传统行业能发展100年1000年2000年,是因为一直围绕着肉体去做事情。
人总要出门,出门就要有工具有汽车;人总要睡觉,睡觉就要有床;人总要喝水,喝水就得有杯子;这些东西是一直存在的。
互联网只是把传统行业的信息更快速的给到我们,所以它是工具;传统行业提供的是实体,除了社交、搜索这些属于纯互联网产品,大部分互联网必须要依赖传统行业,才能把信息更快速的展现给用户,所以互联网本质上是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