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北京正式开展以降低PM
2.5
浓度为主的大气污染治理,当年PM
2.5
的年均浓度接近90微克/立方米。在国家“大气十条”要求的基础上,北京市开始实施“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从燃煤、机动车、工业和扬尘四方面入手治污减排。经过五年的持续攻坚,最终北京以58微克/立方米的年均浓度收官,实现了第一阶段的治理目标。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处长谢金开回忆,实现了第一阶段的治理目标后,就明显感觉到减排空间逐步缩窄,空气质量改善难度逐步增加,“北京就在那时提出了‘一微克’行动。”
从2018年开始,北京的大气污染治理进入了更加精细化的阶段,在基本解决燃煤污染问题的基础上,把更多重点放在治理移动源、扬尘源等治理要求更精细的领域,一微克一微克地抠。
2021年是北京大气污染治理的一个阶段性里程碑,当年的PM
2.5
年均浓度首次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之后更是实现了连续四年稳定达标的佳绩,特别是2024年PM
2.5
年均浓度达到30.5微克/立方米。“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我们的压力越来越大。”谢金开说。随着治理难度继续加大,空气质量改善速度趋缓,每1微克,甚至0.1微克的改善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难度增大的减排目标,需要更科学的措施、更精细的工作才能实现。今年,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从“一微克”行动提级到“0.1微克”行动。
“这样的转变,变的是精准度和要求,不变的是我们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决心,要0.1微克、0.1微克地去争取,抓住每一点改善的可能性。”谢金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