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王镇雷
分享我的互联网思维与理念,提供纯原创最精华的产品相关文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四川发布  ·  川渝共建!8家拟入选 ·  21 小时前  
四川发布  ·  争春夺秒!四川一批项目跑出加速度 ·  2 天前  
四川日报  ·  黄某被策反,春节期间当间谍 ·  3 天前  
四川发布  ·  早安四川丨戏舞新春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王镇雷

用户分层模型,让你的设计看起来更专业

王镇雷  · 公众号  ·  · 2018-07-10 22:07

正文

日常工作,除了完成单点需求以外,如果能用上一系列高大上的“模型”,一下子专业度就上来了。


所以今天给大家介绍三个最最常见的用户分层模型,希望大家可以尝试使用到工作中,Show 一下你的专业度。



购买力模型 RFM


Recency(近度:距某节点最近的一次消费)

Frequency(频度:一段时间内消费次数)

Monetary(额度:一段时间内的消费金额)


对于电商类产品,RFM 是几乎最常见、最通用的一种用户分层模型,只不过,对于很多人常常只使用“M”金额。就拿淘系来说,会按照年消费总额把用户分为L1~L10,进而看不同层级用户的行为、需求差异。


产品设计中,一方面做“消费升级”,也就是通过一系列活动、工具和体验设计,让L1的用户尽可能向L10升级。


另一方面,做“消费分级”,L1~L3的用户可能就是喜欢买便宜货的人,给他们做的导购更应该以促销优惠为主,而L8~L10的顶尖用户,可能更爱奢侈品和国际大牌。


“F”维度在实际应用中会以另一种大家熟悉的形态出现,就是“活跃用户”的判定。当然,通常我们不会单纯以消费频次来界定用户是否活跃,而可能会结合一段时间内的登陆次数、操作深度等一起界定。


我们常说的 DAU,就是指日活跃用户,活跃用户可不仅仅是登陆或打开一次 App 就完事儿了,必须达成1min以上的使用时间、访问一个商品页面等要求,才能算数。


设计中,我们希望通过设计让不活跃的用户变成活跃的用户,毕竟活跃用户才更能为平台带来价值。


“R”比较少见,主要是用于观察某个时期的用户时,将这部分用户单独圈出来。比如我要看双11的用户分层数据,就会以双11当天为原点,圈一批用户来分析。




忠诚度模型 AIPL


Awareness(感知)

Interest(兴趣)

Purchase(购买)

Loyalty(忠诚)


与 RFM 常被拆散了用相比,AIPL 模型本身就是一个完整体系,不常拆分开来使用。


AIPL 模型是营销中非常经典的消费链路模型,即对于一个品牌或产品,用户都会经历从陌生,到体验,到成交转化,最终变成一个忠实粉丝的过程。当然,这是一个理想过程,不可能每个用户都会走到忠实粉丝这一步。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产品优化、品牌升级、活动运营等方式,让更多用户逐渐向上层运动。


在实际设计中,首先我们需要设定每个层级的标准。


还是以电商产品为例,“A”对应的就是纯新用户,“I”对应的是访问过页面但没有成交的用户,“P”则是有过个成功订单的用户,“L”可能是每个月都会有购买的那群人。


其次,我们会为每一个层次的用户设计适合他们的体验,目标就是让他们像下一个层级移动。


对于“A”用户,需要让他更多地浏览、了解产品,而不要急于让他下单;而对于“I”用户,则是需要临门一脚,送他进购物车。




生命周期模型 AARRR


Acquisition(获取用户)

Activation(提高活跃度)

Retention(提高留存率)

Revenue(获取收入)

Refer(传播)


AARRR 模型也是非常经典的数据分析模型,在知名互联网书籍《增长黑客》中也是用它做案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