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末有留言福利
不要错过哦!
《再见爱人》第四季看的让人太上头了,这才不到10天的旅行,三对家庭就已经发生这么多故事,上了这么多热搜了,不敢想象,直到明年1月18日整季节目收官,还会有多少话题被引爆。
常爸跟广大吃瓜网友一样,不仅见证了爱情的种种波折,更目睹了比肥皂剧还要戏剧化的情节。
原以为杨子的“爹味”已是说教天花板,没想到后续动辄情绪崩溃又爱甩锅的麦琳更让人窒息,引起广泛热议。
全网都在骂麦琳,但我一直觉得,麦琳身上其实有很多点,只是我们身边人甚至我们自己缺点的放大。绝大部分人对麦琳口诛笔伐,他们的愤怒来源很可能不是麦琳,而是来自童年或当下的生活经历。所以,昨天我写了篇麦琳被全网骂得狗血淋头,但你骂的真的是她吗?
我觉得麦琳其实没有大家所看到的那么坏,但是却有一个真真切切的缺点:缺少换位思考的能力。她做所有的事,只关注自己的角度,从来没有想过站在别人的立场来思考问题。比如,李行亮特别打了个“飞的”去上海给她买青团,她拿到青团的第一反应居然是“这不是我喜欢的口味”!真的是把我们这些屏幕前的吃瓜群众气得想破口大骂。但凡有一点点换位思考的能力,都不至于说出这种话。
但话说回来,节目组为了戏剧效果,肯定是放大了一个人的某种特质,无论是好的,还是不好,这样才能把每个人的“人设”立起来。所以,我们看到的麦琳,可能只是一个缺点被放到放大镜下的她,而不是一个完整的她。每个人都是好与坏的综合体,只看好的一面,人人都是圣人,只看坏的一面,人人都是恶魔。
看这种节目,更应该采取的态度是“择其善者而从者,其不善者而改之”。群起攻之,对改善我们自己的生活,并无任何益处。
所以,别成为麦琳,也别成为网暴麦琳的人。
要学会换位思考,要学会从多个角度看问题。这种能力,实际上是要从小培养的。这不是上一个什么课就能解决的问题,需要多年的浸润和耳濡目染。
为了避免娃以后成为那种看什么问题都是二元论(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的二极管,我从他三年级开始,就让他听博雅的《给孩子的新闻周刊》,原因之一就是:这套内容,是资深的媒体人为孩子打造的,里面几乎所有热点事件,都不是简简单单地陈述事实,而是追本溯源,带孩子看到问题的本源,并且把各方不同的立场和观点都呈现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并得出自己的观点。这是一个非常高级的课,不仅让孩子扩展知识面,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换位思考,知道不同的人是可以有不同的立场的,知道这世界上的事并不都是非黑即白的。这种换位思考的能力,思辨的能力,将来在AI时代会更加重要。
对这个新闻课感兴趣的,可以到直播间来听听:
前段时间,我周末带小小常去京郊玩,在车上跟着他一起听了博雅新闻课里那节《沙白引发争议:关于生命的思考》,这立刻引起了我的兴趣。
成年人有他们热衷的热点,孩子们也有他们需要关注的话题。
这些社会热议的话题之所以能引起广泛关注,是因为它们触及了生命的尊严、选择的权利和道德的边界等深刻议题。
同时,这些也是我们在教育孩子时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我们如何引导孩子们理解生命的价值?如何让他们在面对复杂的社会议题时,能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理性的讨论?
(随手点开小小常的播放记录,发现他期期不落,每个都听得津津有味,顺便感慨下选取的这些话题是多么与时俱进啊)
尤其对于正在形成自己的是非观以及世界观的孩子来说,能够学会删选信息,并形成自己的思考与判断,太重要了。
就拿之前在网络上大热的沙白事件来说吧,成人世界都吵翻天了,孩子不知道是不可能的,反正我身边就有不少青春期的孩子都认为,生命是自己的,沙白做出这种选择很勇敢!甚至也有孩子说,我要是生病了我也要这么干!
这个时候如果家长和他去说“你这么想对还是不对”可能这话题就没办法继续,也丧失了一个把更重要的观点传递给孩子的机会。
其实,就这个话题,抛开非黑即白的判断,还有很多可以讲:
比如,针对这件事你是怎么看的?
为什么这个话题会引起社会上这么热烈的讨论?
支持的人为什么支持?
反对的人又为什么反对?
怎么去看待生命和疾病?
……
在这个讨论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收集与阅读资料,更重要的是,学会从这些报道中梳理出自己的逻辑思考线索,从而形成判断。
其实,这不是我想出来的,是在博雅的新闻课上,林楚方老师带着我和小小常一起梳理和思考的!
专业大咖带来的角度很多时候成年人也是想不到的!特别能够启发思考!这也是自打入坑博雅新闻课以来,我就持续地给大家做推荐最重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