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IDG资本
不只是VC,还有趣味和陪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南极圈  ·  分享图片 ·  1 周前  
经纬创投  ·  乐享科技宣布完成近2亿元天使轮融资 ... ·  2 天前  
概念股逻辑  ·  DeepSeek概念股崛起:揭秘科技投资界的新蓝海 ·  2 天前  
概念股逻辑  ·  DeepSeek概念股崛起:揭秘科技投资界的新蓝海 ·  2 天前  
三门峡政务  ·  我市全面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体系 ·  3 天前  
三门峡政务  ·  我市全面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体系 ·  3 天前  
独角兽智库  ·  DeepSeek的背后:开源模型的胜利与未来趋势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IDG资本

通往“真高管”的跃迁之路上,什么最关键?

IDG资本  · 公众号  · 科技投资  · 2021-01-22 20:30

正文


IDG君写 在前面:

每个企业都会有高管团队,他们坐镇一方,执掌某项业务,有格局,有魄力,既可以冲锋陷阵,也可以守住防线。他们不只是纸上谈兵,而是走向一线,从而才能指挥别人,使得上下一心,拧成一股绳。

这是我们心目中的领导者形象,然而在实际中,许多高管往往与这些特质有着一定距离,此种人可以称之为“伪高管”。伪高管与真高管之间,看似很相像,实则千差万别 ,这些微妙的不同,体现在方方面面的能力和气质上。

伪高管与真高管究竟有什么不同?又怎样晋级为真高管呢?世上当然没有完美的公式让人直接通关,但知晓其中的奥秘,从而愿意去历练和挑战,总会走完这最后的一步之遥。

文章授权转载自首席组织官(COO-STRATEGY)


“真高管”对应的是“伪高管”。

“伪高管”有两种:第一种指的是虽然职位上已经是高管(比如VP),但在能力和心态上还远未达到高管职位要求的那些人;第二种是在能力上虽然可以,但是高管团队关系质量比较差,导致发挥不出“真高管”作用的那些人。

过去5-10年的这波创业大潮,催生了很多“伪高管”。当一个企业的核心领导团队大部分都是“伪高管”时,这个企业就很难实现从团伙到组织的跃迁,企业发展的后劲及传承一定堪忧。

“真高管”和“伪高管”有什么区别?从能力上来说, “真高管”更善于管理“张力”(tension)。其中比较普遍和典型的张力有六个:

第一, 伪高管往往是局部视角(比如分公司视角、职能视角),真高管要具有CEO视角。 更关键的是,真高管可以管理CEO视角与局部视角之间的张力,而不是那种只善于与CEO对话但无法落地操作的人。


第二 ,伪高管往往只能管人、管团队,但真高管必须能够管组织、管文化。 更关键的是,真高管可以管理组织/文化与个人/团队之间的张力。以组织及文化之名,扼杀个人及团队活力的高管也不是真高管。


第三,伪高管要么只能“从问题出发”,要么只能“以终为始”,难以管理“从问题出发”和“以终为始”之间的张力。 真高管必须能够在“以终为始”和“从问题出发”这两种风格之间灵活切换。



第四,伪高管要么难以自行设立工作方向,要么不服管。 真高管要能够管理“自主”与“服从”之间的张力。


第五,伪高管可以管理项目,但真高管还要能够建立系统。 更关键的是,真高管可以管理“系统”与“项目”之间的张力。只见树木容易,只见森林也容易,难的是管理树木与森林之间的张力。


第六,伪高管往往难以处理同侪之间的张力,要么有你没我,要么就铁路警察各管一段,以地盘划分来规避矛盾。 真高管要既独立,又能够相互依赖,可以与他人建立“伙伴”关系。


从伪高管到真高管的挑战就在于学会管理这些张力。当然,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变成完人, 以上这些张力,能够管理好一部分就至少可以成为“非伪高管”了。

为什么伪高管们难以管理这些张力呢?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对很多事情的方法论还处于初级阶段。初级阶段方法论一般比较机械和僵硬,难以与其他人的方法论形成良性的互动和相互容纳。于是在行为层面,经常容易出现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情况。初级阶段方法论就像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该知道的事情好像都知道了,但实际上还没有知行合一,因为还没有经历实践及他人的检验。 这些方法论往往只解决了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任务的浅层关系问题,但并没有解决自己与他人、自己与世界之间的关系问题。

怎样才能更快更好地实现这个进化呢?往往没有什么神奇的公式,时间、工作挑战的历练、个人的成长心态等因素都很重要。对任何个人来说,这个进化过程都是非常独特的,甚至是神秘的。

不过,在“真高管及伪高管”这个问题上,创始人兼CEO的作用显然非常关键。

我们看到的现实是,一方面,市场上没有充足的真高管供创始人兼CEO随意聘用;另一方面,创始人兼CEO让能力不错的高管成为伪高管,这种现象也大量存在。

好消息是,对于一个成长中的公司来说,如果能有五六个“真高管”,很大概率上意味着这已经是一只较为成熟的队伍了。

从个体而言,从伪高管到真高管的提升路径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会有某些部分的能力缺失。更加高效的实现路径可能是:创始人兼CEO与一群伪高管或非伪高管首先进化为一个“真高管团队”;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团队成员都逐渐进化成为真高管。

这就是创业的关键,是一只能打胜仗的队伍的核心能力之一。

要实现这一路径的关键要素是什么?除了个人能力的历练及提升之外,创始人兼CEO与他人建立有质量的关系的能力,以及在高管团队中建立“生成性”“共创性”团队氛围的能力也至关重要。

什么是有质量的关系及生成性团队氛围? 那是一种没有“决策”的关系;决策在自然发生,但你又感觉不到它。 与之相反的,固化的关系,比如KPI关系肯定不是有质量的关系。

对成长中的公司来说,真高管的数量也很关键:一两个真高管,还是会有很多偶然性;如果是五六个或更多,创始人兼CEO在这方面的能力一般可以通过考验了。

当然,我们不能把这个责任全部推给创始人兼CEO。对于所有其他高管团队成员而言,这方面的挑战是一样的。每个人都需要与五六个人建立有质量的关系(包括与创始人兼CEO),并贡献于“生成性”“共创性”氛围的养成。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