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主建立的朝代,是中国历史上疆域广阔的政权,也是首次征服全中国地区的征服王朝。然而在元代复古思潮中,倍受元代君主礼遇的汉族知识分子赵孟頫凭借着渊博才识扛起了“遵循古法,上追钟王”的旗帜,面对南宋以及元初“尚意书风”的精髓未能真正体现,而只是肤浅的模仿现象很泛滥,作为文坛领袖他理应担当,他与鲜于枢、邓文原共同努力打造元代书坛!
由于元代社会的特殊性,造就了一批少数民族书法家,他们既是元代各民族文化和蒙古文化的反应,也体现了汉文化的巨大影响力。元初的耶律楚材,中期的贯云石、康里子山,后期的泰不华等,堪称其中的杰出代表。
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1190—1244),字晋卿,契丹族人。自幼苦读诗书,博览古今。1229年太宗窝阔台继位后得重用,授中书令、中书相公等职。在此期间他提出一系列发展封建经济的政策和措施,在封建改制中,起到积极的过渡作用。1238年耶律楚材奏请中原诸路举行儒生考试,对汉族知识分子的选拔无疑也对元后期的统治做了铺垫。耶律楚材的这些做法,也使其成为元代统治阶级推行汉文化的中坚力量和领军人物!
律楚材《送刘满诗卷》楷书 36.8X283.8cm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在赵孟頫扭转南宋及金代“尚意”书风精髓未能真正体现之前,耶律的书法也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如他的代表作品《送刘满诗卷》,这是耶律晚年的笔墨佳作,其线条劲健,仿佛钢铁一般,挺拔刚劲;此卷用笔果敢开张,有北宋黄山谷长枪大戟字形结构,然而点画明显出入唐代的颜、柳楷书;后人评之其书法有“河朔伟气”。
贯云石
贯云石(1286—1324),字浮岑,号疏仙。他精通汉文,为元代著名散曲家,诗文与徐再思齐名,尤长于乐府。贯云石是一位颇富艺术气质的奇才,书法超出常规,独辟蹊径。他的作品《跋宋人寒鸦图卷》,疏松奇崛的结构以秃笔书写,几乎无法寻觅其书风的踪迹由来,通篇溢出矫矫不群的冷逸之气。在赵氏书风笼罩的当时他的书法却是极具个性的。
贯云石《题赵孟頫双骏图》纸本草书 纵19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贯云石《题宋人寒鸦图卷》行书 纵28cm 辽宁省博物馆藏
在元代少数民族书法家中,康里子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不仅在元代,而且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的出现,是元代后期书风发生了明显变化。
康里巎巎
康里子山(1295—1345),号正斋,西域康里人。元文宗时为奎章阁大学士,翰林学士承旨。然而为推动汉文化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交融,他与蒙古官僚力争保护奎章阁和艺文监。子山的书法在元代的地位仅次于赵孟頫,《元史》记载“国朝以书名世者,自赵魏公后,便及此公。”
康里巎巎《草书张旭笔法卷》(局部) 纸本 35.8×329.6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他39岁时写的《颜鲁公述张旭笔法记卷》古法精湛,行笔迅速,如快马入阵,深得王献之笔意,也是康里子山书风成熟的表现。
《渔父辞》 选自《三希堂法帖》
康里巎巎《谪龙说》卷 纸本 草书, 28.8×137.9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然而在《渔夫词册》、《谪龙说卷》、《李白试卷》中,则时见章草挑法,为其原来酣畅淋漓的行笔增加古拙之趣,使节奏韵律更加明朗。从中也可以看出康里子山借鉴赵孟頫的用笔方法。
泰不华故居
泰不华(1304—1352),字子善,号白野,哈萨克族人。工诗文,“有《顾北集》,与余阙的《青阳集》并列,推为元季诗人第一”亦善书画,《元史》记“善篆隶,温润遒劲”泰不华传世代表作品有篆书《陋室铭》,是其四十三岁时所做,当是其成熟期的代表作。他的篆书用笔,明显丰富于元初赵孟頫,收笔如倒韭叶,有书写笔意,类似汉碑中《孔宙碑》、《韩仁铭》碑额上的篆书,劲健流畅,刚中寓柔。
泰不华《陋室铭篆书卷》篆书,36.9×113.5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更多名家书画特卖
南京画廊拍卖有限公司诚招代理,月纯收入3-5万!
看了这幅画,心境真的会不一样。
2017年最具收藏价值的书法精品在这里!
这些书画,不管放哪都难掩其美。
————————END————————
将画廊置顶后,您可以第一时间获取画廊的信息和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