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世民
深圳尔雅总裁 | YouCore创始人
著有《思维力》《学习力》《个体赋能》
7月24日(下周三)19:00
白老师做客《刘润直播间》
聊一聊《
AI趋势下的个人学习,该怎么做?》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预约下~
美国马萨诸塞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罗伯特·费尔德曼,曾经做过一个实验。
他请参与者随身携带微型录音机,记录下自己一天之内说的话,然后交给他分析。
费尔德曼得出的结果是:
他每10分钟的谈话,就会出现3个谎言。
这个实验结果不禁让人深思:难道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频繁地说谎吗?
事实上,从古至今,谎言一直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可以说,
人类社会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由谎言编织而成的,人与人之间就是互相欺骗的关系。
谎言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诞生之初。
“世界上第一个骗子是那个没有外出进行野蛮的狩猎,却在日落时分向四处为家的穴居原始人瞎掰,说他在一对一的格斗中撂倒猛犸象的人。”
这个生动的描述揭示了谎言与语言能力的密切关系——所谓谎言,本质上就是撒谎的语言。
因此,谎言几乎是与语言同时出现的产物,因为语言能力是说谎的基础。
这主要是生物演化、社交驱动和趋利避害本能共同作用的结果。
欺骗是自然界的基本现象,是为了更好地生存而演化出来的本领。
病毒表层蛋白会欺骗人类的免疫系统;
昆虫用变化的体态来欺骗天敌。
◆
狐狸在遇到比自己厉害的熊时,就会躺在地上装死。
◆
有的猴子假装对美味的食物不感兴趣,从而误导其他猴子。
◆
狒狒突然起身,盯着地平线是“敌人在靠近”的信号,小狒狒为了避免被训斥,也会这么做,以分散母亲的注意力。
研究表明,说谎的频率、技巧和大脑皮层的尺寸成正比,大猩猩、黑猩猩、巨型猩猩的大脑皮层比叶猴、狐猴大,因此它们的骗术相对高明。
灵长动物中,
人类的大脑皮层最发达,因此人成为了最善于欺骗的动物。
而随着语言的诞生,谎言自然而然地成为人类最广泛使用的骗术。
通过观察儿童的成长过程,我们还能隐约看到谎言随着人类语言诞生的影子。
因为,
儿童说谎的能力,就是随着他们的语言能力的提升,而被逐步开发出来的。
你跟还不说话的幼儿开玩笑要东西吃,他最多是赶紧塞到自己嘴里、或者抓在手里不给你。
但你跟一名刚学会说话的小孩开玩笑地要东西吃,他就可能会把东西藏到背后,然后奶声奶气地说:“没有了!”
假如,你去一个亲戚家去吃满月酒。
看到小孩长得很难看,但你奉承说小孩相貌清奇,将来必定大富大贵,主人家就开心。
相反,如果你实话实说这个小孩长得不好看,主人家轻则不高兴,重则给你乱棍打出。
所以,善于说谎的人,相较于不善于说谎的人,在待人接物方面更娴熟,更能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例如:
即使玩得不开心,他们也会说“谢谢你的安排,我今天玩得很开心!“
对不喜欢的人的邀约,他们不会生硬拒绝,而是会说"我生病了,身体不舒服,没法出门”
我们平时常说某个人情商高,其实本质上就是说这个人说谎的水平高。
因为其能说别人想听的话,不说别人讨厌的话,从而赢得他人的喜欢与认可。
而且,说谎有时在社交上还能起到保护他人、维护他人自尊和情绪的作用。
例如,对危重的病人隐瞒疾病,对来寻衅滋事的人说目标对象不在家。
所以,
善于说谎的人,往往朋友满天下,甚至更有可能坐到领导者的位置。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职场和社交中,说谎似乎成为了一种必要的技能。
人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而谎言恰恰能够满足这种本能。
4岁以下的儿童,自我意识尚未形成,还不能将自己的想象和事实完全区分开,于是在描述事实的时候往往加入自己的幻想。
假如这种混合式的表达产生有利的结果,又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正,儿童说谎的行为就会被强化。
家里有个玻璃花瓶被打碎了。
如果儿童说不清事实,被父母以为是他打碎的话,就会挨训。
而如果儿童能说成是家里的小猫打坏的,不仅不会被责备,还被会关心有没有被碎玻璃片划伤。
父母这种无意识的行为,就会强化儿童下一次继续选择说谎的行为。
1、
随着儿童逐渐长大,他们会越来越发现,谎言可以保护自己。
跟同学、朋友说谎吹嘘自己的收入高,可以给自己长面子,维持自己的自尊。
恋爱的时候,对自己过往的恋爱史说谎,可以避免对象吃醋与自己分手,能够保护自己的利益。
工作没完成,说谎给领导编各种借口,可以避免遭受领导批评,或者避免被罚款、扣工资之类的。
销售为了向客户推销产品而吹嘘产品质量,可以骗取销售提成;
有人为了获得某一职位而编造关于竞争者的坏话,可以获得升职加薪。
3、
除了物质利益,说谎还能满足部分人的心理需求。
玩“狼来了”的小孩,看着大人们急急忙赶过来救人,满足了自己捉弄他人的心理需求。
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将各地诸侯玩了个人仰马翻,只为赢得美人褒姒
(bāo sì)
的一笑。
有人说谎多了,甚至还会上瘾,变成一个习惯性说谎者,就跟酒瘾、烟瘾患者的行为一样,哪怕对自己有害,也忍不住去做。
现在我们知道了谎言在人类社会的不可避免,以及普遍存在。
历史常被比喻为一面镜子,反映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
呈现出的并非客观真实,而是经过精心裁剪和修饰的"真相"。
因为“历史”这个词至少表达出了两个意思:一是从前曾发生的、存在的所有事件与事物,二是人们记得的、说的、写的过去。
而我们所知道的历史,往往是后者,只是我们以为是前者而已。
在北洋政府编撰的《清史稿》中。
它被视为一场破坏性的叛乱,
平定太平天国之乱的曾国藩,被视为中兴名臣,跟孔子、王阳明并称为中国历史上的两个半圣人
(孔子、王阳明各一个,曾国藩算半个)。
但在新中国建立后,我们学习的历史书上。
太平天国被描述为一场伟大的农民起义,镇压太平天国的曾国藩被视为地主反动阶级的代表,而且因为对农民起义军的杀戮很多、也很残忍,被称之为“曾剃头”。
你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太平天国和曾国藩的叙述和评价有着天壤之别。
这种截然不同的描述,正是权力对历史解释权的争夺结果。
正如人们所说,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它往往体现的是掌权者的利益和价值观。
"实在是我们自己改造过的实在。这个实在里面含有无数人造的分子。实在是一个很顺从的女孩子,她百依百顺地由我们替她涂抹起来,装扮起来。"
这段话生动地揭示了历史真相是如何被主观意志所塑造的。
拿破仑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
"什么是历史?不过是编造的谎言罢了。"
这句话虽然有些极端,但却道出了历史叙述中普遍存在的主观性和选择性。
然而,权力对真相的干预往往具有隐蔽性,难以被普通人察觉。
通过精心设计的权力机制,统治者能够在被统治者中间制造出一种他们正在行使自由意志的错觉。
这种错觉使得
普罗大众误以为自己所接触到的历史就是真实的,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被操纵的"真相"。
可以
领取我们《思维力》
(电子版)
这本书学习。
05
客观上的信息不对称
掌握信息优势的一方,可以轻易地利用这种不对称性来影响他人的认知、兴趣和选择。
美国学者托马斯·索维尔曾尖锐地指出白左媒体
(如纽约时报、CNN、BBC这些)
新闻操作的一贯手法:
“为了支持自己的政治立场,这些媒体往往会选择性地报道某些非典型样本,从而歪曲事实和真相。“
举例来说,西方主流媒体在报道中国时,常常倾向于强调负面信息,成功在普通欧美民众心中将中国妖魔化。
所以,一般的欧美民众来中国旅游,就跟我们去缅北旅游一样,得抱着视死如归的心态才敢来。
然而2024年,随着中国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扩大到54国,大批普通西方游客亲身来到中国,却发现他们的所见所闻与主流媒体的描述大相径庭。
这种认知的巨大反差,引发了"China Travel"的自媒体视频在全球范围内的热播,打破了欧美主流媒体利用信息不对称构筑的信息壁垒。
但这种成功案例少之又少,更普遍的案例则是我们被人利用信息不对称影响了自己的认知、兴趣和选择。
明星造人设、短视频博主制造话题等行为,本质上都是利用信息不对称来制造谎言
,从而吸引我们的好感和关注。
吴一凡之前经营的“纯真少年”的人设,吸引了无数少女粉丝为其疯狂,成为顶级流量的明星。
当其性侵粉丝的事被报案后,大家才发现他躲在人设背后的丑陋的真实面目。
"猫一杯",在今年春节期间,炒作了一个二年级小学生在法国丢失作业本的事件,不仅将全国人民骗得团团转,而且连央媒都被骗得转发了。
当利用信息不对称营造的谎言,再被反复重复后,力量就会更为强大,假的也会变成真的。
纳粹德国的宣传部长戈培尔就曾说过一句广为人知的话:
"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
在广告和宣传领域,这个“成功“的策略就已经被广泛运用。
脑白金那句朗朗上口的广告语“年轻态健康品,送礼就送脑白金!”,通过反复播放,曾经就深深刻入了许多人的脑海,我都没忍住买了几盒送给了我姑妈。
除了外部因素,我们自身的认知机制也会影响我们对真相的接受程度。
认知合理化就是其中一种典型的心理机制,它使我们倾向于用已有的知识和信念体系来解释新的信息。
但每个人的知识储备和观点立场都存在局限性,
认知合理化会使我们往往只看到符合自己观点的信息,用已有的认知框架来扭曲、过滤、阻止或解释外界信息。
通俗点解释就是,
认知合理化让我们只相信自己相信的。
特别是在涉及个人利益的问题上,人们对"真相"的认识往往会产生分歧。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一些热点社会话题上,人们常常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观点。
例如,在讨论房价和教育政策时,手上有学位房的人,恨不得房价越高越好,学位和房子挂钩越紧密越好。
而手上没房的人,则更支持房价越低越好,学位完全和房子脱钩更好。
07
我们该如何做?
面对这个谎言比真相更普遍的世界,我们应该如何自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