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晚,珠海同城会发布的几张血腥的照片引爆了网络:在珠海市金湾区,有人拍摄到了商贩正在出售海豚肉的场景。这只海豚看起来是当街宰杀的,其中一张照片中,一个浸满血水的泡沫箱里赫然摆放着一只海豚的头颅,它的嘴巴张开着,和海洋馆中“海豚的微笑”仿佛没什么差别。另一张照片里,两名男子正在地上切割着一具血肉模糊的躯体。
但照片的特征足以判断,这是一头中华白海豚(
Sousa chinensis
)——中国唯一的鲸豚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警告:以下新闻图片可能引起不适
。
图片来源:珠海同城会微博
照片中海豚头部的形态、躯体的颜色都表明,这是一只
青少年期的中华白海豚
。
白海豚有着独特的
体色变化
模式:刚出生的小婴儿,是浑身黝黑的模样;长大一点儿,到了两三岁时便会变得灰不溜秋;再大点儿,进入青春期,皮肤就从尾部开始慢慢褪色,并长出黑色的“小雀斑”;到成年,“雀斑”依然会顽固地保留一段时间,随着年纪的增长慢慢减少;年纪大了,反而获得了很多人羡慕的白中带粉的肤色。
照片中的这一头,左边箱子的尾柄部位已经褪色,而右图中,躯干部位的皮肤还是浅灰色——这是一头涉世未深的小海豚啊。
白海豚宝宝和成体。正中央的是一只出生不久的宝宝,下方是成年不久、斑点尚未退去的海豚,上方是斑点已经褪去的成年海豚。图片来源:hkdcs.org
当晚消息传出后不久,珠海市渔政就接到了举报,迅速调查此事,当晚即抓获三名涉案人员。其中一名涉案人员称,出海打渔时,发现这头死亡的“白忌”漂在水面,便将它带回售卖。不过,从照片中来看,
白海豚的尸体非常新鲜
,因此涉案者的说法未必可信;即便捕获时确实已经死去,也是
涉嫌非法销售保护动物
了。
“白忌”,是广东沿海渔民对中华白海豚的俗称
。民间传说认为但凡有白海豚出没,必会有暴风雨来袭[1],因此不少渔民至今仍然认为白海豚是大凶之物,是不祥之兆。实际上,白海豚的一天中要花大量的时间来捕食,它们的出没与鱼群的分布有很大关系[2]。也许是天气变化影响了鱼类的行为,从而使得白海豚更为活跃。总之,白海豚
莫名其妙
地就背起了这个锅。
中华白海豚还有另一个中文名:印-太平洋驼背豚,这是因为研究人员曾认为,从南非到中国东南海域的印度洋和太平洋沿岸的白海豚都是中华白海豚[3]。但是,根据2015年的一项新研究,中华白海豚只分布在孟加拉湾到中国、印度-马来列岛的近岸海域[4]。这个分布区域,恰好也是世界上人类活动最密集的区域之一,
不可避免地受到严重的人类活动影响
。
新研究认为的中华白海豚分布区域。图片来源:wikipedia
目前,
全世界的中华白海豚总数可能不足 20,000头
。分布于马来西亚、泰国、中国厦门、台湾等地的一些小种群数量都不足百头[4]。稍大一点的种群,如北部湾、雷州湾种群也仅有几百到一千多头[5,6]。
珠江口两千五百头的种群,已经是世界上已知最大的一个中华白海豚种群了
。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 把中华白海豚列为红色物种名录中的“近危” 物种。但2012 年的一项评估认为,鉴于目前珠江口中华白海豚的受胁和衰退情况,
珠江种群的状态已经达到了“濒危”
[7]。
就在这样的一个白海豚种群里,一头小海豚离开了海洋,被拖到大街上卖掉了。
渔业与海豚保育的冲突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不可持续的海洋捕捞直接导致了海豚食物的减少,有的海豚会从渔网中吃鱼,甚至咬破渔网,一些渔民会因此产生报复心理。拖网之类的作业方式也很容易误捕到跟随渔船捕食的海豚,直接导致受伤或者死亡。世界范围内,许多地区的渔业都有规范要求使用对海豚安全的捕捞方式;而其他的地区,渔业依然在对海豚种群带来伤害。
和幼崽一同游动的雌性白海豚。图片来源:arkive.org
然而,站在明处的刽子手并不是最可怕的。对于中华白海豚,和大部分其他野生动物一样,最重要的威胁因素是栖息地丧失。在过去的几十年间,
很多白海豚的栖息地都消失在了海岸带开发的浪潮中
,一些以前曾经有白海豚出没的海域如今再难见到它们的身影[8]。
在珠江口,因为过去大规模的填海造地,天然海岸线几乎完全消失。如今,伶仃洋东部有香港国际机场第三跑道工程和香港政府的围海造地工程;中部有贯穿珠江口的港珠澳大桥;南部有大规模海上风电场项目;往西到磨刀门,多个围填海项目正磨刀霍霍,预计到 2020 年,填海面积高达 168平方公里[9]。这就像一张大口,在悄无声息地蚕食着中华白海豚的栖息地。2017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要维持这一种群的可持续生存,
至少需要3000平方公里的栖息地
[10],而如今,
珠江口受到保护的海域面积还远远不到这个数字
。
如研究人员所言,如果再没有有效措施能扭转这一趋势,这一群白海豚将会消失[10]。
(编辑:Ent)
参考文献
-
番禺文史资料
-
Pine M K, Wang K, Wang D. Fine-scale habitat use in Indo-Pacific humpback dolphins, Sousa chinensis, may be more influenced by fish rather than vessels in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China[J]. Marine Mammal Science, 2017, 33(1).
-
Jefferson, T. A., Karczmarski, L. Sousa chinensis. Mammalian Species, 2001, 655:9
-
Jefferson, T. A., Curry, B. E. Chapter One-Humpback Dolphin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Genus Sousa. Advances in Marine Biology, 2015, 72:1-16
-
Chen, B., Xu, X., Jefferson, T. A., Olson, P. A., Qin, Q., Zhang, H., He, L., Yang, G. Conservation Status of the Indo-Pacific Humpback Dolphin (Sousa chinensis) in the Northern Beibu Gulf, China. Advances in Marine Biology, 2015
-
Xu, X., Song, J., Zhang, Z., Li, P., Yang, G., Zhou, K. The world's second largest population of humpback dolphins in the waters of Zhanjiang deserves the highest conservation priority. Scientific reports, 2015, 5
-
Huang, S.-L., Karczmarski, L., Chen, J., Zhou, R., Lin, W., Zhang, H., Li, H., Wu, Y. Demography and population trends of the largest population of Indo-Pacific humpback dolphins.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2012, 147(1):234-242
-
Wang, X., Miao, X., Wu, F., Yan, C., Liu, W., Zhu, Q. Investigation on the distribution of Sousa chinensis in the coastal waters between Xiamen and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Journal of Oceanography in Taiwan Strait, 2012, 31(2):225-230
-
蓝辉龙. 珠海规划安排 10 个重点围填海项目.南方网, 2014.
-
Karczmarski L, Huang S L, Chan S C Y. Threshold of long-term survival of a coastal delphinid in anthropogenically degraded environment: Indo-Pacific humpback dolphins in Pearl River Delta[J]. Scientific Reports, 2017, 7:42900.
果壳网
ID:Guokr42
不正经的内容太多
已经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一个科普号了
总之,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