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持续高压严打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势头有所遏制,但形势依然复杂严峻,相关案件保持高发多发态势,且犯罪形式不断翻新,攻防对抗持续升级。
利用智能研判案件打击机制实现“打击一案、侦破多案”、大数据模型监测到犯罪活动苗头能自动启动预警、通过“信息快联”实现“资金快打”……针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新形势,安徽省合肥市公安局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打击犯罪战斗力,在电信网络诈骗类案集群打击、预警劝阻、资金返还等方面取得成效。
2024年,合肥市公安局实现了电信网络诈骗发案数、损失数双下降,公诉数、追赃挽损数双提升,成功预警劝阻潜在受害人近300万人次。
本文转载自《瞭望》2025年第5-6期,原标题为《瞭望丨合肥大数据治理电诈有新招》。
“几个月前,我们通过办理单起案件,抽丝剥茧形成线索网络,最终接连串并20起类案进行集群打击,斩断了一条长期在本地为电诈团伙介绍跑分洗钱的非法中介通道。”合肥市公安局侦查中心副主任傅睿说,得益于智能研判案件打击机制,他们在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时往往能做到“打击一案、侦破多案”。
傅睿所说的智能研判案件打击机制,是合肥市公安局运用信息技术创新开发的办案“杀手锏”。
这个机制通过大数据、语义分析等技术,可对案件中的涉案银行卡、手机卡、社交媒体账号以及犯罪嫌疑人等要素进行收集梳理,从而“顺藤摸瓜”做到集群式打击。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往往案多而分散,集群式打击大大提高了办案效果。”合肥市公安局侦查中心情报三队副大队长沈沉表示。
智能研判案件打击机制通过数据算力将看似关联不大的案件进行合并,也提高了案件后续处置工作效能。2024年7月,民警发现有电诈团伙在某货运App发布虚假运货单,以收取定金或其他费用为由对货车司机实施诈骗。智能研判案件打击系统串并关联了4起相关案件,办案民警侦查发现这几起案件为同一犯罪团伙所为,于是进行并案处理,成功抓获5名犯罪嫌疑人。
“案件合并处理使得我们更容易发现和整合不同案件之间的共同证据,不仅有助于构建更完整、有力的证据链,还避免对每个案件进行单独的调查和审判,有助于节约司法资源,提高司法效率。”傅睿说。
合肥市公安局还利用数据算力,针对不同类型案件打防进行数据建模。大数据模型如同“火眼金睛”,可识别类案特征、规律等,以帮助民警精准预警、快速锁定犯罪嫌疑人等。
通过“外卖水果”引流并实施网络诈骗是一种常见的诈骗形式,电诈分子通过免费点外卖送水果的方式骗取受害人信任,并诱导受害人按其指示“领取更多福利”以实施诈骗。
“对此,我们与相关物流和外卖平台公司合作,在已发案基础上研究电诈犯罪分子作案规律等案件特点,进行专门数据建模,大数据模型监测到‘外卖水果’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苗头便自动启动预警,预警准确率超过80%。”沈沉说,他们针对各类涉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已搭建17个大数据模型,累计推送劝阻线索50余万条、涉诈网址700余万个以及打击线索1.3万余条。
“您好,您刚接到的电话可能是诈骗电话,请您不要轻易将自己的银行卡密码、短信验证码等信息提供给对方……”
上述通话是合肥市公安局反诈中心给电信网络诈骗潜在受害人拨出的防诈预警电话。特别的是,电话的拨出者是人工智能系统。
合肥市公安局反电诈中心二级警长费冰清介绍,这是合肥市公安局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的“听语”96110系统,反诈中心收到来自上级部门推送、本地公安防控等渠道的预警线索后,除了人工拨号,还通过这个系统的智能外呼功能对疑似被骗群众进行反诈劝阻。
“‘听语’96110系统就像一名‘AI反诈警察’,感知到预警线索后能第一时间外呼疑似被骗群众进行反诈劝阻,缓解了警力压力、提高了劝阻成功率。”费冰清表示,系统上线以来,已通过智能外呼拨打预警劝阻电话近600万次。
“AI反诈警察”的另一个优势是24小时在线,为来电群众提供反诈咨询服务。
据介绍,“听语”96110系统能够准确识别来电群众的语音输入,智能引导满足群众需求,同时对咨询群众进行精准反诈宣传。
过去,群众拨打96110热线后平均要1分钟左右才能接通,“有些群众因此放弃了等待”;“听语”96110系统上线以来,平均等待时间缩减到18秒,电话接通率达到99.8%。
“AI反诈警察”提升了服务水平,也提高了群众满意率。上线以来,“听语”96110系统帮助人工处置了近60%的来电咨询,达到近60万条。2022年,合肥市公安局侦查中心因96110无法接通而收到的投诉达到497件;两年来,相关投诉加起来不到60件,投诉量迅速下降。
近一年来,全国多发一种“托运现金”“邮寄黄金”的“线上洗脑+线下取现”新型电信网络诈骗形式,电诈分子在线上对受害人实施“洗脑”,然后诱骗受害人通过快递、网约车运送大额现金、黄金,以此逃避相关部门对线上涉诈资金流的监管。
针对“线下取现”这类转移涉诈资金新形式,合肥市公安局搭建资金快打取现模型,除全量汇总96110预警热线等警情线索外,还与金融机构建立线上联动渠道以掌握异常取现等信息,从而快速感知疑似被骗群众的异常取现行为,通过“信息快联”实现“资金快打”。
2024年11月,合肥市公安局反诈中心预警发现,一位辖区居民连续两天在银行取现合计100万元,并且存在异常行为、疑似被骗。“我们收到线索后马上展开侦查,终于在快递网点将受害人寄给电诈分子的现金拦截下来。”办案民警程乐天表示,如果没有建立相应的信息渠道,他们有可能就要晚到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