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北京第十二届世界和平论坛有关“旧金山峰会后的中美关系”的主题讨论现场。图片来自财新 胡暄
达巍强调,一些认为随着美国大选临近,中美关系已经处于“垃圾时间”的看法过于悲观了,“在2025年1月之前的6个月里,我们可以做任何我们能做的事情”
中美元首旧金山会晤后,为进一步稳定双边关系,中美应当继续“发出高级别的信号”,并“为更具建设性的行动定下基调”。与此同时,中美还需要制定一份两国合作领域的“白名单”,以免健康、教育、环保、食品安全等领域的双边合作受到安全议题的阻碍。7月7日,耶鲁大学蔡中曾中国中心高级研究员、美国国务院负责东亚事务的原代理助理国务卿董云裳(Susan A. Thornton)在北京出席第十二届世界和平论坛有关“旧金山峰会后的中美关系”的主题讨论时作出如此表示。
董云裳认为,在当前的全球化世界中,美国不可能实现所谓“遏制中国”、“减缓中国发展”等目标,“我认为拜登团队明白这一点,至少我希望他们明白这一点。因为如果他们不明白,政策的实施将非常困难。”
拜登政府在对华政策中提出了通过“负责任地管理竞争”,以避免与中国爆发冲突的目标。对此,董云裳表示,作为一名希望看到世界和平的外交官,她支持这一目标。
但她亦强调,自己对于“避免中美爆发冲突”这一目标“并不感到特别兴奋”,因为这对于中美关系而言并不足够。“坦率地说,我认为对于中美关系而言,避免冲突这一标准过于低了。世界对于中美关系有着更多的要求,而且这种要求非常迫切。”
对于旧金山峰会以来中美关系得到改善的趋势,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资深研究员、曾在美国里根政府和老布什政府负责亚太和涉华事务的包道格(Douglas Paal)在同场主题讨论上表示,大多数观察者认为,乌克兰战争、加沙地带的冲突以及拜登争取连任的需要,是导致美国试图降低对华竞争强度的主要原因。此外,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以及中方希望在美国大选周期保持相对低调的考虑,或是中国希望缓和与美国之间关系的原因。
不过,包道格指出,考虑到乌克兰、俄罗斯、美国以及北约均深度参与了俄乌战争,并在战争中投入了大量资源,俄乌战争仍可能在中美之间造成新的紧张局势。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教授达巍在同场主题讨论中表示,尽管过去9个月以来,中美关系实现了某种稳定和改善,并在领导人会晤、人文交流等方面取得了进展;但两国试图稳定双边关系的努力可能也已达到了其最大限度。
他形容,中美双方在开展合作方面已经“摘下了挂得低的果子”(pick the low-hanging fruits),但双边关系改善的势头也开始呈现一定放缓。
达巍担忧,尽管未来几个月内,中美关系不一定会出现不稳定态势,但由于双方均倾向于从负面角度看待对方,并且台海问题、经贸纠纷问题等中美之间的结构性问题仍然存在,中美关系仍然有可能走向危机。
本文为节选,请点击
左下角“阅读原文”
,订阅后可直接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