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晨跑之前的片刻围绕上饶五小杀人案再写一篇。因为有一个点可能大家想到得比较少,却很关键。
那就是霸凌这两个字。本文紧密围绕这两个字展开。
我们虽然是中国人,
但霸凌两个字的定义我们真正明白么?
典型的霸凌我们不是没有看见过:反复来回抽耳光,劈头盖脑拳打脚踢脸上掌印嘴角流血,或者当众羞辱谩骂你是狗娘养的你是智障残废,你早就可以去死,亦或者逼迫脱光衣服,吃下泥土等等来令对方蒙受耻辱等等。
这,是霸凌。
若真是这样,且长达一年多,凶犯多方面沟通协调投诉无果。
这样的剧情在被确切证明之后,
我们才可以用王志安表达的「事出有因」。
否则,以我作为社会人的思维方式,
我能接受最大限度的事出有因是凶犯跑到学校里把孩子痛打一顿。
这是在我眼里起码的常识。
在上面这个帖子里,我表达了事件发酵后不久大家就已经可以获得的不自然的、反常的细节。那一切,让第一时间认为「事出有因」的逻辑难以成立,哪怕忘记甚至推翻再后来的反转剧情。女孩妈妈总不见得在群里演戏说自己丈夫脾气差?而遇难者父亲知道自己的聊天会被截屏发酵,所以临时决定加女孩妈妈微信来演戏?合理吗?
更重要的是回到霸凌。
我们有几个人,真正用理性和思辨推演过霸凌的可能性?
要点在于:
不是所有学龄层的霸凌概率都是一样的!
这一点岂可不考虑?
若本案发生于上饶第五中学,死者不是小学三年级而是初三的话,我自己也会从一开始更加倾向于认为「事出有因」得多。Why?因为这个年龄段才是经典霸凌的高发年龄段——
男孩开始发育,变声,体内激素水平变化激烈。
性意识真正觉醒,会有性的诱惑与烦恼。
情绪更为复杂精细:恋爱上的憧憬,对于「情敌」的嫉妒,想爱不可得的焦虑。
地位等级上的争强好胜等等。。。
人的生理状态决定很多潜意识的东西、情绪的东西容易在这个阶段失控,容易造成霸凌。
不是说年龄更小就不会霸凌。极端情况下可能幼儿园大班也会存在霸凌,因为总有人特别早熟或者特别不同,而个体的具体情况可以不符合统计概率。
但毕竟概率小得多,
则意味着我们应该谨慎得多。
网上到处是熊孩子的视频,霸凌的剧情,很多也的确是真实的。这令人可恨,因为这对被霸凌者身心伤害可能维系一生,有些霸凌者的年龄还真的很小。以这些霸凌案件提起家长的关注,管好自己的熊孩子或者不要让自己孩子变成熊孩子本身很有价值。
但作为社会人最起码的理性难道不应该是:
不可以随意把其他地方的剧情加戏到上饶的惨案里么?
你拍到了惨死的男孩平时生活里霸凌女孩子的视频了么?你没有。那你凭什么说这就是长期霸凌没人管的后果?只凭凶犯的一句微信聊天?你对于死者连基本的尊重都没有。想一想:女孩那里还能说话,
死去的男孩已经永远没有机会向这么疯狂的社会舆论辩解了。
这,公平吗?
再细思一下,你们不觉得恐惧?本案死者三年级。按照这样的舆论氛围下去,那将来在某地某个初三年级,也就是霸凌真正高发的年龄层里,家长先在在群里发一个「你家小孩欺负我们家的1年了你们不管对吧?好的」,直接跑到学校里捅死对方孩子之后,是否可以申请赦免呢?——因为霸凌啊。反正死去的孩子再也没有嘴巴了,其他你们自己脑补想象啊。霸凌不霸凌,我是凶手我说了算,
因为若不是霸凌,我怎么可能杀人呢?这个逻辑大家品味一下之后会发现是站在山顶,所向无敌的,
使用扭曲的演绎法把扭曲变得正当而合理
,让所有精神异常的,甚至具备反社会潜质的人获得了完美呈堂借口。
大家觉得这样的社会,对自己安全吗?你发泄了情绪,你爽了自己,你以为你自己以后就可以置身事外了?
不。不是我危言耸听,
公众事件是有记忆的。
天天报道某地某商场有人跳楼,自杀者就会越来越倾向于选择那个地方跳楼,以至于最后那个地方变成「著名自杀景点」。极端暴力也一样,中国这么大人数这么巨,概率上一定会有人下意识里学习的——只要我觉得不公,无论事实如何,以及哪怕我自己沟通方式很差,也没有寻求正规渠道投诉与申诉,只要我心里有不公我觉得我对得起自己,我就可以堂而皇之地跑到学校去杀人,还把死者架起来仍在教室走廊里羞辱,然后拿着刀大摇大摆走出来。我为什么心理那么强大?
因为我觉得我是正义的,我是被逼无奈执行天诛的。
这样一来,接下来的校园里每一个家长都可能沦为加害者或者受害者。舆论的毒药,会让所有人一起付出爽快一把之后的代价。因果,就是人自己种出来的。
换言之:
霸凌,很容易成为私刑最好的借口。
一旦私刑泛滥出去,根本不用杀人,哪怕只是放学等在门口来回扇孩子几个大头耳光,
你还放心你自己孩子所在的校园么?
请问所有人:大家觉得自己得到了什么?
那么不是霸凌,可能是什么呢?概率高得多得多的,
就是小学三年级孩子之间的那种难以完全以欺负也好,恶作剧也罢,嬉戏打闹等等表达方式去一言以蔽之的孩童时期交往状态。
很多动作背后有着典型的孩提时代意识心理状态印记:通过恶作剧吸引别人注意,通过追逐嬉戏打闹来默默确定互相之间的班上地位,同时学到自己的底线以及对方的底线。
这是生而为人社会化的必要过程,
绝非只要在成年人眼里带有负面属性就一定都是坏事。
这更绝非是我要为死者开脱,为社会上真正的熊孩子以及校园霸凌开脱。而是死者无法讲话,同时又没有证据证明霸凌持续一年的情况下,我的合理逻辑推测。死者有可能是很调皮的,也很可能是喜欢向同桌恶作剧的类型。换言之,
他或许属于「如果不好好管教将来有可能会演化为熊孩子」的类型。
但这不等于现在他就已经是熊孩子,更不是被私刑的理由。就算撇开反转剧情,有两个细节已经指向这一点:
①男孩对于各个家长都很有礼貌,主动热情地打招呼问候。经典校园霸凌者是这样的风格?也许我读书少,但至少我还没有见过。
②已经有同学反映:他们两关系还不错,有时候也会互相开玩笑。
第二点尤其重要,这让人有充分理由怀疑霸凌剧情的正当性,因为这是从「被霸凌者」身上反映出来的不合理,不自然的细节。
本篇我用了3000字,再度把我的想法整理了一下。如果我的文字能够让愿意思考的各位作为自身冷静深入思辨的参考材料,我会觉得太欣慰了,仿佛我多年的微博有了一点点对社会有益的价值。最终总结:
①凶犯没有任何合情合理之处,相反有足够的不自然的细节指向其扭曲异常的心理状态甚至反社会的嫌疑。校方安保存在严重问题,班主任也需要问责,不是说班主任来一句我不知道就结束了,但这同样更加证明了凶犯的异常:班主任可能失职,没有注意班上敏感的蛛丝马迹,但你发现班主任不知道的时候,你为什么不去和她充分沟通,哪怕事后你去教育局投诉她渎职。你没有沟通,对方父亲也是第一次知道,你也没有沟通,而且对方还立即主动加了你妻子的微信。你宁可之前跑到学校去掐着孩子脖子进行暴力威胁。这一切都直接指向你作为凶犯的异常心理状态——凶犯根本不是无数同情者表达的那样该做的沟通都做了,所有努力都常识了,在绝望里杀人。这真是天大的笑话:他根本没有尽全力沟通过,而是原本就更加偏向于暴力。甚至可以说、
他以自己明显反常、不自然的诸多细节让真正有能力冷静思考的人反过来怀疑:
死去的孩子真的是霸凌吗?
②死者是否霸凌者,是否熊孩子需要证明,至今却从来没有被证明,而孩子已经永远不会再开口。为了尽全力不造成任何冤案,社会每一个人都应该保持起码的冷静和理性。这也是国家为什么这些年大幅度减少了死刑执行——死刑最大短板在于一旦执行,若事后万一证明是冤案,对于死者本人已经是万劫不复,毫无意义。为了这万一的可能性,我们都应该极端谨慎。更何况上饶这位死去的孩子不是霸凌者的概率远不是「万一」。我们应该非常审慎霸凌两字,不能把所有学校里孩子之间的问题都粗暴地用霸凌来一刀切,
因为实际上大多数情况下导致孩童们在教室里互相打闹哭泣甚至头撞在桌角上出血了的场景都不能用霸凌来定义。
学龄越低的孩子,更是越要慎用霸凌两字,越不应该简单以成年人角度来直接宣判甚至私刑。随意用霸凌两字甚至还可能造成更大的性别割裂,因为很多男孩子在小学初级阶段往往显得更加顽皮,不懂事,更喜欢恶作剧,更喜欢去惹别人,也就是更加符合所谓霸凌的成人定义。但事实上校园里有很多女生却实实在在地执行着真正霸凌,但她们平时却可能表现得更加冷静,淡定,课堂上老师那里表现得更加天衣无缝(最多只是表现出冷漠孤僻),
甚至更有能力对受害者进行精神控制,确保受害者不敢让家人与社会知道。
我们完全可以做这样的思维实验:有一天中国彻底放开霸凌私刑,允许家长互相捅杀对方孩子,那你会发现很多男生被私刑却并不是霸凌,而一些女生倒有可能从来没人找她,本人却是实实在在地霸凌者。
③个人需要正常的三观,社会也需要。社会层面的三观一旦扭曲,那将来里面的所有人都会付出代价,你也根本不知道,无法保证下一个不是你。为了社会至少不随便变得更差,以及为了大家自己的安全,我真心建议:
无论有没有官方意见,无论信息是否完整披露
——
请所有人都用一个成熟社会人的心态,
凭借着良心、同理心、逻辑与思辨去看待每一个不幸的事件。
这一切可能是为了当事人,为了社会,但终究是为了你自己。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