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balance。 作者授权早读课发表,转载请联系作者。
微信公众号:怒马(ID:noo-mark)
编辑:Juvae
欢迎到早读课投稿,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最近看文章经常会看到这样标题的文章:“如何快速打造个人品牌?”,“怎么成为知乎大V”之类的。
这些标题翻译成直白的意思就是大哥,教我怎么快速赚钱吧。是的,人有了名气,说话做事,一举一动都能产生金钱。
今天谈谈国内明星养成的发展史。
90年代前,在还没有互联网的时候,那时候大家公认的明星网红就是能上电视的。
那时听到的故事就是某某童星,小时候就张的清秀,然后被星探发现,包装培养,成了我们荧幕上看到的样子。
那时候的网红,是从小培训出来的,一般质量都比较高,你能看到他们的样子都是录播剪辑后完美的样子。他们从小就是按着大众期待的模样生产出来的。
这个时期特殊的原因在于网络的兴起,那时的大家最早开始形成的圈子是BBS论坛,比如中国大陆教育网内最大的BBS一塔湖图和水木清华。
那时的代表人物是王小山、李寻欢、和菜头,一群反智愤青,那时的网红更像是一群启迪国民心智的人。
一塌糊涂BBS登录画面(2004年)
再后来是天涯论坛,猫扑网成就了最早期的一些大V,通过成功学、写创业创富的方法,聚集起了一批粉丝。这个时期正好是中国经济增速最快的时段,像成功学,一些比较功利的文章都特别容易引起大家的关注。
这个时候的大V和经纪公司包装出来的明星的区别就是只要你的内容质量还行,会写作,会演讲,就有可能通过个人努力成为圈子里的明星。
这相当于给了普通人打开了一个跨越阶层的大门。同时也告诉我们成为一个大V的必要条件是会写作或者会演讲。
这个时段的天涯,猫扑已经被公关,广告公司攻陷,人们看到的大量热门事件,基本都是写手策划营销事件,即使没人看,也会有大量刷评论的机器人注水。
再后来让这个大门成为全民熟知的产品是微博。
智能手机给了互联网爆发一个契机。微博早期的培养机制就是寻找很多娱乐圈的明星和企业名人,捧红他们,借明星的流量带来粉丝。但同时他们也给了更多的草根翻盘的机会。
新事物刚开放的时候一般都会有一定的红利期,最早开始在微博写几个段子,写一点影评,就会有几千人转。由于内容还出于稀缺期,会发现粉丝涨的特别快,几周搞个1W粉丝,是很正常的事情。
有的人在这个时候接到了广告。他们突然发现,接一个广告,尽然比自己拼死拼活的工作一个月的工资还高。
那还搞毛啊?赶紧辞职,带几个兄弟,一起做一个几百万粉丝的大号,这时候,笑话号,鸡汤号,就起来了。有的人机灵,我笑话,鸡汤,娱乐八卦,美食,英语教育都一起做。那时他们的日流水就已经有30W以上。
但是内容很快就饱和了,大家的注意力免疫值也越来越高,图片不是超级搞笑的,看一眼就过。红利的大门关了。
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是韩寒,谢娜,李开复,angelababy。还属于本来就有流量,或在其他平台上本来就有影响力的人。
2012年罗振宇(罗胖)提出个一个概念,互联网的价值正在从流量转向了人。像罗振宇,罗永浩,是典型的靠个人品牌撑起整个公司的人。罗永浩的锤子手机几乎不需要广告费,罗永浩开一个发布会,整个媒体圈都抢着直播。
这说明人才是流量的附着体,人变的越来越值钱。
人和人换流量的一场十亿赌局
很多企业难以给用户产生印象,就是因为企业太冰冷,公司需要一个人站出来为企业发声。这一时段有大量的企业老板会站出来频繁制造新闻。比如格力董事长董明珠,万达董事长王健林。
这一时段的个人营销案例也不断出现。比如利用新闻来给企业增加流量的炒作也出现了不少,举例格力空调的董明珠跟小米CEO雷军的赌局。
这个赌局的输赢真的重要吗?不重要,甚至董明珠和雷军也不会去计较。但是董明珠出现在了小米这批90后的视野中,格力年龄偏大的用户也知道了雷军。这场撕逼双方各自获取了对方的用户注意力才是最重要的。
个人品牌的两种玩法
第一种概括一句话就是,梳理核心技能,扩大自身影响力。如今最流行的是一类叫知识IP,斜杠青年,自由职业者的人,比如得到专栏那群人,还有讲PPT方面专家秋叶团队,新东方麻将桌F4,教手绘彭小六,教演讲的猫哥,个个都在某一个领域打造了个人品牌。
他们的成名路径大概都是找好某一个还未形成个人品牌的品类,结合自己的技能,然后持续精益这个方向,最后通过免费微课,高校演讲,到处传播自己的品牌。积累了大量粉丝就开始慢慢变现。
虽然看着他们都是个体户,但其实都是一个小组织,有人负责写文案,有人负责找外面的合作渠道,主讲人用钱来买时间,专心积累,精进在垂直领域的技能。
第二种,个人品牌之公关营销的玩法。这时的包装的门槛相比90年代只能靠经纪公司的包装不一样。由于自媒体的发达,普通人也可以随意发声,导致经纪公司的一些套路,可以被个人使用了。
以前要想传播出去,只有花钱砸电视广告,电视节目。现在不用了,通过网媒,公众号就可以传播出去,而且成本很低就可以覆盖很广的人数。新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成功就是一个例子,希拉里有资本撑腰,希拉里控制着媒体的言论,但是在社交媒体,草根媒体上,她输给了特朗普。
简单举例两个套路。
套路一、定位自己影响他人
这时的包装需要你给自己贴一个标签,这个标签越独特越好,比如Lady Gaga给自己的标签就是叛逆,与众不同。任何一个奇葩小众的标签,都能在互联网中找到几万追随你的人。
比如有的人给自己贴标签是预测十断九准,可能他的预测准确率就是50%。当他把这个标签传递给1000人的时候,成功的概率也是50%,那么他就让500人相信了,他十断九准。这500人,每人再跟朋友推荐他的时候,假设1个人可以推荐给3个人,那么就有1500人知道他预测很准。这个圈子还会无限继续扩大下去。
贴好标签,自己给自己定位,让后用行动去影响别人,让别人相信自己的定位。
套路二、撕逼博眼球,成败论英雄
相应的传播手段有找枪手写文,跟明星撕逼,花钱找媒体软文,炒作话题等等。
拿撕逼来谈,陈年不骂周杰伦,有多少人知道陈年是凡客的CEO?有的人会说,你骂周杰伦,得到名气不也是坏名气吗?
陈年骂周杰伦的事情被曝光后,各大新闻门户网站都是一堆骂陈年的。但同时媒体得到了更多媒体的关注机会,因为写这个人,有话题性,很多文章甚至明明写的是凡客的商业模式,但标题都要带上陈年的名字。凡客最终获得了极大的曝光量,凡客再度回到大众的视野。
有人说,那陈年的名声不是丑了吗?短期是的,但这个名声是可以洗地的。比如陈年再去做一些慈善,做一些好的事情,一旦陈年成功了,大家记住的都会是他成名的一面。
就像谁关系乔布斯是一个人缘不好的人?我们只关心他创造了苹果。
第二种的核心方法是把自己当做产品一样去推销,把自己卖向市场。这种方法见效快,甚至能力都可以在成名后再补,但是风险也相当大。
成名的风险也同样很大
如果按我以上所说的,可能你觉得成名好像很简单呢?但是成名后也会带来诸多问题。
比如成名后,别人对你的期待值就会变高。有时你就必须得为那个期待值努力下去,哪怕那不是你喜欢的。有时一个谎言就得用无数个谎言去弥补,这才是最累的。
再比如成名后的快乐阈值会变高很多。
我有一个名人朋友,他通过一些个人品牌的手段,在刚刚毕业半年多就成了圈内的名人。一年到头忙于各种大会的奔波,半年多,周末没休息过,每次出席,一天的出场费打底2W。
有一天,他周末没有排期,在家休息。这一天他的负面情绪爆棚。过多的被光环所包围,让他无法承受没有忙碌,平凡的日子。
他告诉我,如果不让自己忙起来,就会很空虚。
同样的例子,在知乎有一个问题是,女人靠卖肉积累初始财富,值吗?
那篇回答很精彩,靠卖肉最大的风险不是什么传染病啊,怀孕之类的。
最大的风险是钱来的太容易了,一次几千到手,这样轻松的获取收入,让她很难再踏实去做其他工作。未来这个女生如果选择一份正常工作会觉得特不值,她会坚持不下去,她会瞧不上一个月才挣几千的工作。
因为她的薪水阈值已经被提的太高了。
但成名这条路确实在吸引人了,人人都想走捷径。在如此浮躁的社会,尤其是在大部分人没法精心积累自己的时候,你如果能选择沉下心来积累自己,可能你会更容易成功。
这可能是对静心积累的人,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所以,纵世间有万般捷径,还是先踏实积累自己,未来做个人品牌的时候才会有足够的底气。
来源:怒马,是虎嗅旗下知识分享平台,这里給互联网人提供 最新鲜的热点解析和最落地的实操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