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张是之
笔耕不辍,这里将分享我关于经济学、教育、成长等方面的思考。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上海证券报  ·  吴清发文! ·  6 小时前  
上海证券报  ·  雷军预告:周四晚7点 ·  12 小时前  
上海证券报  ·  300543、002989,收警示函 ·  昨天  
证券时报  ·  售价217.7万元!飞行汽车起飞!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张是之

一幅经济学的简笔画  开启一段思维进阶的精神之旅​

张是之  · 公众号  ·  · 2020-12-14 23:39

正文

文丨漫天霾

本文转自公众号 观念的后浪

我非常荣幸,在《经济学入门50讲》这本书没有出版之前,就拿到了它的初稿。当时“一课经济学”的发起人即本书作者张是之老师嘱我对文稿提出修改和批评意见。我是把这件事当作荣誉一样看待的。因为我学习经济学时间很短,对很多问题的认识很肤浅,聊以自慰仅仅是:对经济学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学习和思考从未停止。那么,他将书稿发给我,至少代表了对我前期学习成果的一种肯定。这让我将长久以来的自卑化为不断学习的强大动力,也让我感觉到“找到了组织”!
因此我爽快答应了下来。《经济学入门50讲》嘛,入门级的,我相信自己总是能说出一些看法的。
可是我读着读着却发现,如同我这个理科盲相信“一课经济学”口号“零基础,无数学,你也可以学好经济学”是“上当受骗”一样,我再一次“上当”了。
因为整本书按照严密的经济学架构在写,开篇就是烧脑的认识论问题。第二部分讲经济学原理,从主观主义、个人主义方法论开始,到价值、价格、需求定理、边际效用、比较优势、利息、货币等重要的经济学原理无所不包,最后一路讲到最为复杂的商业周期,不但由浅入深、思路清晰,而且结构完整、干货满满。顺着这个脉络,第三部分自然是运用这些原理对经济现象进行解释。那是一篇篇对典型的经济现象进行论述的爽文,既有详实的事实考证,又有谨严的论证说理,读来不禁让人拍案叫好。
我边读边做笔记,一方面想,如果所有“入门”都这么严格地要求自己、认真地对待读者,那真是良心啊。另一方面,既然已经“上当”了,它并不像我想象中的“入门”那么简单,那么我就别班门弄斧、自不量力地提什么批评意见了,指出标点符号错误、打字问题、“的地得”的用法等等就是我的光荣使命。这让我感觉自己既像一个吹毛求疵的“刺儿头”,又像那个知道“茴”字有四种写法的可怜文人。
可是转念一想,一个顶级化学实验室的清洁工,不也是在为科学的进步做贡献吗?若是这位清洁工在服务实验室的过程中习得了一点儿化学实验的方法,对科学有了更深一层的认知,不也挺好吗?想到此,我又骄傲了起来。

然而,张是之老师之所以将它叫“入门”,自然有他的想法和道理。我从本书的结构和论述中找到了答案。
闺女小时候喜欢画画,还要做手抄报,我买了好多入门级的简笔画书籍和她一起学习。从那时起,我就被简笔画画家深深折服。他们只需要一支铅笔一张纸,寥寥数笔之内,就能将一头小猪、一棵大树、一幢房子表现得惟妙惟肖,让我这样的“画盲”也能很快学会。其原因何在?
因为他们省去了非关键性的细枝末叶,直指本质中的本质、关键中的关键,所以才能删繁就简,用最核心的特征来表现某件事物,让初学者迅速掌握作画的要领。你可以说它是“入门级”的,但是你若不具备抓住本质和要害的洞察力,是画不出来的,把鹿画成马,也是大概率事件。
张是之老师这本书,就是这样的“简笔画”教材。经济学理论犹如参天大树,要完整描述难上加难。他给读者描绘出了树干和基本的轮廓,把核心中的核心、基础中的基础拎出来,树枝、叶片、颜色、结什么果子就要靠自己去描绘了。至关重要的是,他描绘的树干是笔直的而不是歪曲的,轮廓是完整的而不是残缺的。这样,只要你抓住了主干,它是一棵树就无疑了,枝叶总是长在树干上。顺着这个主干按图索骥,你就知道枝叶的方向和它应有的颜色,整棵大树就会活灵活现地完美呈现。
我想,这才是这本书被称为“入门”的要义所在。


所以,千万别小看那个“入门”的“树干”。没有那笔直的树干,画再多看似漂亮的叶子,也没有生命,人们也不会认为那是一棵树。在经济学领域,有些人总喜欢画一大片美丽的叶子,搬出一大套似是而非的概念、削足适履的函数来唬人,可惜的是,他们连树干和树根都没有,就忽悠人说那是一棵大树。
真实世界的经济学从不是这个样子。真正的经济学,就是张是之老师描述的样子。它是那么“接地气”,从里面能看到自己。这并不奇怪,因为这就是“人的行动的经济学”。经济不是谁设计一下、管制一下、干预一下就会好的,经济就是人类行动本身,就是每个活生生的人的行动的结果。人的行动,是那么实际,面向未来,不断权衡取舍;“人的行动有目的”,内涵是那么丰富,它意味着我们拥有自己,有自由意志,时刻在边际上选择,在目的和手段上排序,希望物质丰裕而不是匮乏,愿意与他人进行自由交换,用一个较为满意的未来状态取代不那么令人满意的当前状态……
只有从这个基本的逻辑起点出发,我们才知道,那些用函数描绘的树叶并不是树本身,就像受管制的价格不是价格,通货膨胀并不是物价上涨,经济周期并非市场经济“内生缺陷”一样。大树之所以是大树,是因为它根植于人的行动的肥沃土壤中,而不是攥在某些人手心里任意撕扯的烂树叶。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上海证券报  ·  吴清发文!
6 小时前
上海证券报  ·  雷军预告:周四晚7点
12 小时前
上海证券报  ·  300543、002989,收警示函
昨天
证券时报  ·  售价217.7万元!飞行汽车起飞!
2 天前
纬小度的大学生活  ·  实习第8天:今晚没有星星,可我又想家了。
7 年前
关我P事  ·  也许七夕只存在于朋友圈
8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