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今年是我国的“电影质量促进年”。
但五个月过去了,至今我还没搞明白究竟促进了什么。
在经历了史上口碑最强的五一档之后,国产电影市场又一夜回到了解放前。
最近上映的近十部国产电影中,豆瓣超过6分的只有一部《提着心吊着胆》。
其余的几部票房口碑双双扑街,携手加入2017年的豪华烂片套餐。
正所谓树大招风,
黄磊、黎明两位演员的导演处女作
《麻烦家族》和《抢红》烂得尤其引人注目。
其实,“演而优则导”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
只是这种现象在最近几年似乎演变成了一种风潮。
徐峥、苏有朋、赵薇、吴京、邓超、大鹏、陈建斌、王宝强等演员都已经相继解锁了导演的技能。
还有一大批演员的导演作品也正在赶来的路上……
这年头,
突然跨界当导演的人实在太多了,但真正拍出好作品的却没几个。
所以,对于这样的潮流趋势,大王我隐隐有些担忧。
毕竟演电影和拍电影,
完全是两码事。
而在这些演员的导演初体验中,就有不少反面教材。
比如王宝强的《大闹天竺》,一上映就摆出了一副【
2017烂片之王,谁与争锋
】的架势,在豆瓣上勇夺3.8分。
乱七八糟的故事,低俗的笑点,生硬尴尬的台词,活脱脱就是一出闹剧。
无论是剧情、表演、摄影还是剪辑,每一个环节都写着【
业余
】两个字。
再比如邓超导演的《恶棍天使》,评分只有惨不忍睹的4.0。
影片里全员装疯卖傻,情节狗血恶俗,造型雷人,表演浮夸,光是想想就觉得可怕。
据我推测,王宝强和邓超肯定对喜剧存在着很深的误解。
神奇的是,尽管这些作品口碑烂得一塌糊涂,但它们都卖得特别好。
《大闹天竺》7.5亿,《恶棍天使》6.5亿,《分手大师》6.6亿……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难道这意味着我们这届观众欣赏水平不行,就爱看烂片吗?
当然不是。
演员执导电影本身就是一件“自带光环”的事情。
他们一有人脉和资源,二有粉丝和人气,能够带来一系列的名人效应。
所以
电影在宣传环节就已经占据了极大的优势,高票房也是情理之中。
可是,好歹你们也在剧本的创作上走点心吧!
成天用那些幼稚低俗的情节糊弄观众有意思吗?
讲真,虽然我不认可部分演员的导演身份,
但我并不否认他们在表演事业上的贡献和成就。
譬如邓超,他明明就是一个实力派演员,认真起来绝不含糊。
在电影《烈日灼心》里,他将辛小丰这个复杂、阴郁、内心深藏着秘密的角色演得鲜活生动,
眼神里满满的都是戏。
他的表现让观众清楚地认识到,邓超并不是一个只会嘻嘻哈哈的逗比。
可是每当他导演的影片上映,不少观众就开始说他是“业界毒瘤”,完全败光了大家对他的好感。
或许在观众眼里,邓超只需要
专心当一名演员,做好他的本职工作就足够了。
毕竟从他的作品来看,他也确实不太适合当导演。
话说回来,虽然《大闹天竺》、《恶棍天使》这样的影片幸运地得到了可观的票房,
但实际上这些作品却在消耗着“跨界导演”的人气和价值。
在我看来,这种“放飞自我”是一种得不偿失的行为。
不过,“演而优则导”并不全是失败案例。
在演员转型导演的那批人当中,最成功的就是姜文。
他的导演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就拿下了当年金马奖最佳导演、最佳影片等6个奖项(就问你们服不服)。
有人会说,那是因为姜文有当导演的天赋。
也许是吧。
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他对电影作品始终有着严格的要求,对艺术也有着较高的追求。
从《鬼子来了》到《太阳照常升起》,再从《让子弹飞》到《一步之遥》,
他的每一部电影里都包含着犀利独到的眼光以及强烈的个人风格。
即使他平均五年才推出一部作品,可是几乎每一部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说实话,
我和很多小伙伴一样,经常看不懂
姜文的电影。
剧情说不上通俗易懂,还总是伴随着各种各样的政治隐喻和反讽,八岁的我怎么可能懂啊!
但尽管如此,他的影片依然能够得到许多观众的认可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