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上述调查不难发现,保险公司已无快速实现壮大规模的捷径,而这对于一些原本希望通过获得保险牌照实现融资目的的社会资本而言,无疑是当头棒喝。
为此,一些存量的保险公司纷纷表态发展风险保障型和长期储蓄型产品,引导客户长期持有保险合同,降低退保风险,而一些刚刚进场的保险公司也注定无法剑走偏锋,必须按部就班。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今年以来,已有6家保险公司获批筹建、4家保险公司获批开业、5家保险公司注册资本变更、4家保险公司未予批筹。其中,6家获批筹建的保险公司中有5家为人身险公司,分别为北京人寿、人保养老、海保人寿、国宝人寿、国富人寿;4家获批开业的保险公司中也有3家为人身险公司,分别为横琴人寿、复星联合健康、和泰人寿。
一家获批筹建的保险公司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坦言:“风险管理是保险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保险公司应该防范风险,而不是创造风险。保险公司应该重点关注与民生相关的保险,自觉摒弃违背保险基本原则的产品设计思路,为社会提供货真价实的保险保障服务。保险公司不能将保费变资本,保险公司只是保费的管家,而不能成为保费的东家。”
不过,在回归“保险姓保”的过程中,风险问题需要及时有效防控。多家保险公司在最新披露的偿付能力报告中提及万能险产品的变化,尤其是万能险产品新增保费不足而退保量预期较高给其现金流带来的压力。
例如,中华人寿表示,由于万能险业务未来存在集中给付,未来1年内的综合流动比率有所下降;瑞泰人寿表示,在相关压力情景下,未来1个季度现金流预测中,整体净现金流出现较大资金缺口,主要是由于万能险和投连险有效业务保单退保现金流出高于新单业务现金流入。
对此,安信证券研究中心副总经理、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赵湘怀判断:“根据测算,预计今年全年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将同比下滑25%,在规模保费中的占比将从2015年的32%压缩到2017年的24%,不过传统保险公司这一比例则相对较低。”
基于以上种种分析,不少业内人士判断今年注定是寿险业调整和转型的一年。上述沪上某保险公司精算负责人认为:“从行业的角度来看,分化将更为明显,中小或部分业务集中在银保渠道的保险公司业务发展速度下降,大型保险公司继续实现增长。”
一位寿险公司董事长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就规模保费而言,增速将较上年有所下降,但是原保险保费增速将在15%以上,其中代理人渠道增速略高一点,其他渠道略低。寿险业保费收入势头良好,但是产品结构调整幅度将比较明显,其中保障类业务增速更高一些,理财类业务则略低,并且交费期限势必延长。”
而这是否意味着寿险业拐点已至。对此,某保险公司战略部门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拐点论’是否成立需要衡量多方因素,不能因为业务结构调整、增速放缓而做出结论,寿险业发展向好趋势并未改变,调整和转型将为稳健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保险意识的提高,民众对健康、养老的需求增加,我国保险市场具有巨大发展空间,一些健康险、医疗险等产品正在接力兴起,因此应该加强对保险市场的培育和引导。”
(编辑:赵萍;[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