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胶卷迷俱乐部
胶卷迷的聚会场所~这里有关于胶卷的一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摸摸艺术书  ·  “BEST BEFORE” 奥山由之12 ... ·  昨天  
摸摸艺术书  ·  Ron Jude:12 Hz ·  2 天前  
摸摸艺术书  ·  80年代的旧金山 ·  2 天前  
旅拍誌  ·  原来!这些日本写真都是他拍的! ·  3 天前  
摸摸艺术书  ·  100 所当代住宅设计案例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胶卷迷俱乐部

从徕卡相机的后盖壳,看人类胶卷的发展

胶卷迷俱乐部  · 公众号  · 摄影  · 2018-02-01 03:33

正文

点击上方胶卷迷俱乐部快速关注,这里是胶卷迷们坚实的阵地

所有内容均为原创,配图来自群友和网络,所有水印保留

QQ群重新开放,群号94014103,最下方为微信自带广告,支持本号点一点

后 背

在后背开小窗之前,为了防止人们忘记装在相机里的是什么卷,各个厂家都想尽了办法。有些专业机还会有一个小窗口让你塞胶卷的外包装进去,比如尼康F3,宾得LX,这都已经是80年代的机子了。

当然,有测光的机器都可以调节感光度,那基本不会不知道里面塞了多少度的卷。

而徕卡M相机从M3开始,用来指示胶卷种类的主要是一个转盘,在M6这个转盘作为测光数据之前,这个转盘都是用来指示胶卷感光度的。

而这个小小的背盘,其实无形中诉说着人类胶卷发展的历史和变迁。


这是最早一代,也就是1954年前后徕卡M3用的指示盘,这个盘上分为DIN和ASA两种表示方式,最高感光度只有200度。这种指示盘的机器从1954年生产到1958年。

1950年代战后不久,当时胶卷的水平还不是很高,即使是黑白胶卷,最高的感光度也只有400度,当时感光度最高的是伊尔福的HP系列胶卷。而在彩色胶卷方面,感光度更是很低,我们以当时的kodachrome胶卷为例子,当时柯达克罗姆还处在K-11的冲洗阶段(最后是K-14),感光度只有1016两种,到了62年才有了64度的。

所以徕卡M3第一代就到200,在当时看来已经很OK了。



1958年之后,徕卡M3和M2都使用了新的指示盘,这个指示盘已经到了1000了,档位表示和系现在我们常用的3DIN一档有点不同,他是按照4DIN一档来划分的。DIN是欧洲比较常用的胶卷模式,当然,随着富士的崛起,ASA逐渐压倒了DIN,成为最常见的胶卷感光度标识。

60年代不仅仅是相机大发展的年代,也是胶卷大发展的年代,片基,冲洗工艺都在不断发展和进步。



到了M3的最后期,转盘再次调整,从4DIN一档变成了更适合曝光的3DIN一档,不过机身上的ASA档位和后来我们熟悉的整数位有很大不同。

这其实也和当时欧系胶卷和柯达胶卷感光度标识习惯不同有关。现在在伊尔福胶卷上仍然能够看到这种影子,比如伊尔福的FP系列胶卷就是125度,当然,柯达也有160度的卷等等。

这种最高1300的盘在M4上也广泛使用。

LEICA M5因为带有测光,所以背盘不是指针,这里不表。


1978年,徕卡的M4-2相机推出,他的后背盘没有指针,你得自己用铅笔去划。不过,当时C41标准已经面世6年(1972年问世),C41的出现大大推动了彩色负片的发展,400度的彩色负片开始流行,而黑白胶卷上更是出现了超高感光度的胶卷。

所以,虽然M4-2的背盘上没有指针,但是最高的感光度已经到了6400,而且这套标示已经非常接近我们现在流行的胶卷档位。但是考虑到当时欧系胶卷的流行,里面在50,100,200,400,800这样的基础上还增加了64,160等等经典的老式感光度,特别是64度,其实卷很多。


到了80年代的徕卡M6,背后的转盘是测光系统的一部分,指示测光的感光度。这个转盘的最低感光度到6,代表可以使用一些特殊胶卷,但是在标示上已经完全接受了柯达,富士那套ASA的标准,传统的ASA,DIN都不再标示改用ISO。虽然这个盘的范围和M4-2,M4-P是一样的,但是内部的变化也体现当时胶卷标准的集中化。因为涉及曝光,所以也采用了3DIN一档的格局。


又过去了十几年之后,在胶卷时代末期徕卡推出了迟来的自动曝光M7相机,而M7的背盘上已经没有DIN的标准了,这也象征着传统欧系标准已经彻底被淘汰,连欧系相机自己都不标了,只有ASA和DX编码,同时M7是用这个测光来进行曝光补偿的,这个设计很新奇。



推荐文章
摸摸艺术书  ·  Ron Jude:12 Hz
2 天前
摸摸艺术书  ·  80年代的旧金山
2 天前
摸摸艺术书  ·  100 所当代住宅设计案例
5 天前
儿童摄影引导技巧  ·  女 摄 影 师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