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湖州将如何贯彻落实全省教育强省建设大会精神,进一步部署全市教育工作?
陈建良:
全省教育强省建设大会是在浙江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会议,吹响了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的冲锋号。湖州将把此次会议精神作为谋划下一步工作的重要遵循、变革打法的重要考量和贯彻落实的重要靶心,紧扣建设“教育共富的浙江窗口、教育强国的湖州样本”总目标,以做大增量为主攻方向,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根本目的,统筹推进治理体系、育人模式和保障机制三方面改革,持续擦亮“学在湖州”品牌,为教育强省建设多作贡献。
记者:
湖州将如何通过改革创新激活教育现代化治理的新效能,为教育发展注入新活力?
陈建良:
我们将把深化改革创新作为“关键一招”,不断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是党建引领善治。我们将持续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深化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创新“2+N+X”模式,将党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教育现代化的治理效能。以项目化推进基层党建与教育教学融合,做好可视可感的“党建+”文章,打造党管教育的湖州经验和示范样本。二是全链协同共治。加快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完善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拓展育人空间和阵地,推动学校“小课堂”、社会“大课堂”、网络“云课堂”同频共振。打造“家校协同、校警联动、部门协作”的大安全工作格局,持续推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护航行动,构建具有湖州特色的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服务体系。三是数字牵引智治。加快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建成“学在湖州”一站式全域共享服务平台。深度应用“湖教智评”系统,培育选树人工智能教育试点校,探索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多形式开展数字创作、计算思维、创新实践等学生实践,建立完善“一体贯通、梯度培养、多元输出”的数字素养培养机制。
记者:
教育强省建设要以培育时代新人为着眼点,湖州将如何以更加多元的方式开辟育人新境界?
陈建良:
我们将充分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名学生提供合适的成长赛道。一是聚焦“五育”融合。用好用足“两山”理念诞生地资源优势,建实建优“绿水青山·湖思政”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品牌矩阵,建强思政课教师、德育工作者两支队伍,打造一批思政“金课”。以体育为牵引加快素养融合,让学生“背后有汗,眼里有光”,推动“乐器进课堂、班班有合唱”,建设一批生态劳动教育实验学校和实践基地,培养更多“身体棒、能力强、素质好”的湖州学子。二是聚焦产教融合。实施中职教育“双优”建设工程,以“专业群+产业链”精准化组建产教融合平台,推动“一所中职对应一个产业服务一片区域”。科学动态调整高校专业设置,推动中高职专业联动设置,深化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市域产教联合体、县域产业学院建设,深化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学习型社会建设,助力城市品质提升,为高质量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提供有力人才支撑。三是聚焦纵向贯通。探索湖州特色的幼小衔接模式,以“安吉游戏”为特色持续提升学前教育国际影响力。以系统观念完善拔尖创新人才长周期培养机制,推动青少年科学教育提质扩面。深度接轨上海、杭州等周边城市,高效导入长三角优质教育资源。有序扩大普高学位供给,推进普高多样化特色化办学,着力打造一批高水平名校。
记者:
教育的人民属性体现了教育的价值追求,湖州将如何满足群众更高质量更加多样的教育需求?
陈建良:
我们将以惠民之举强化教育保障新支撑,加强教育资源、教师队伍和民生保障,筑牢教育高质量发展基石。一是资源全域统筹。拓宽教育共富路径,主动应对学龄人口变化背景下的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新常态,加快优化城乡教育资源布局,推进学前教育高标准普及普惠、义务教育高标准优质均衡,2025年力争全域通过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评估。二是队伍全员提质。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深化“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你的样子”品牌内涵建设。进一步畅通教师专业发展通道,完善骨干教师梯队培养和先进教师荣誉表彰体系。出台“幸福教师”建设工程实施意见,不断增强教师的认同感、成就感、归属感。三是民生全面托底。办好美丽乡村教学点、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保障随迁子女入学“同城共享”,不断缩小城乡、校际、群体差距。持续开展非教育教学事务进校园和“校园餐”专项整治,解除师生家长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