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陈海贤
动机在杭州(陈海贤)的个人公众号,主要用来发我自己原创的关于幸福和成长的活动、问答、文章和书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何夕  ·  傻逼肖钢 傻逼易会满 ... ·  昨天  
饭爷的江湖  ·  亏钱的速度太快了。。 ·  昨天  
饭爷的江湖  ·  亏钱的速度太快了。。 ·  昨天  
优秀网页设计  ·  播放量一天破5亿,李子柒王者归来! ·  4 天前  
洪灝的宏观策略  ·  本周末发明年的展望报告。今年写展望的时候,思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陈海贤

如何表达我们的「小」需要?

陈海贤  · 公众号  ·  · 2017-04-18 11:17

正文


「如何表达自己的需要」和「如何拒绝别人」、「如何XXXX」(一时没想不出来,请补充)并称敏感内向者的人生三大难题。


表达需要很难,部分是因为如果我们的需要从未被认真对待,我们自己也不太好意思当回事了。部分是因为我们担心如果表达了需要而被别人拒绝,可能会起冲突。更多是一种奇怪的羞耻感,好像我们表达的不是需要,是原罪似的。羞耻程度取决于这种需要在别人眼里会有多正当。


为了不让大家想歪,我来举个例子:比如朋友问你借了五万块钱,过了约定时间没还,你喝了一瓶二锅头壮胆以后,还是会去问问到底是怎么回事的。但如果朋友借了你两百块钱,你就会纠结要不要去要回来。去要吧,这么点钱,会不会显得自己小气?不去要吧,可心里明明放不下。再来一瓶二锅头吧,借出去的钱没拿回来,又损失两百块酒钱。


所以说,表达需要,最难的,是表达这种难以言说的「小需要」。


我有个小朋友,叫小A吧,最近就遇到了这种「小需要」的烦恼。他毕业没多久,人挺宅,平时在家打打游戏做做饭,很少社交活动。前段时间有个大学同学从外地来杭州找他玩,住在他家。第一天,他很开心,买了菜亲自下厨。两人相谈甚欢,中间还喝了点小酒。吃喝完了,麻烦的问题来了:该洗碗了。


我觉得任何现代家庭都应该装一个洗碗机,来解决「谁洗碗」这种烦恼。我家没装因为我老婆心疼钱所以包了。小A也没装,但他心里是有规矩的。虽然还没女朋友,他已经把这个规矩当成了未来家规:一个人做饭,另一个人洗碗。


可朋友远道而来,他当然不好意思让他遵循这个规定。所以当朋友(假装)要洗碗的时候,他很客气地说:


「没关系没关系,我来洗。」


朋友也很热心,说:


「好,那明天我来洗。」


第二天他去公司上班去了,朋友在家玩。晚上买了菜回来,照例做饭,两人又喝了点小酒。吃完饭想歇歇,正等着朋友洗碗,朋友把碗一推,说「辛苦了」,到沙发上葛优躺去了。


于是小A就遇到了这「小需要」的烦恼。该不该跟朋友说呢?「我上了一天班,你也玩了一天了,虽然你是客人,一点家务不干可不行。再说了,明明你昨天说了要洗的啊!」


小A越想越气。去洗碗吧,不甘心,跟朋友说吧,又小题大做了。他坐在桌子旁,等着朋友自己觉悟。奈何朋友的「悟性」实在有些低,等了大半天,都没动静。


有时候,我们会把别人没看到自己的需要,等同于别人拒绝了这个需要。对于这种拒绝,我们通常有两种做法。一种是以牙还牙,去他家吃饭,让他洗碗。可这实施起来太麻烦。另一种做法,就是把这些「拒绝」的举动记到一本黑账上,黑账多了,这人自然就会被列入「不可交往」名单。而这人还被蒙在鼓里。


所以小A一边洗碗一边想:


「这人素质太差了,这么不会体谅人。如果是我,我可绝对不会这样!」


你当然不会这么想。你最会察言观色了嘛。可是,如果这样的帐多了,你就会发现,周围可交的朋友越来越少了。就算是同样敏感的人,他们的敏感点也不一定能对上啊。有时候,这些不善表达需要的人会觉得自己冤:明明自己性格温和,善解人意,人畜无害,人际交往中处处吃亏,应该大受欢迎才对,怎么反而孤独了呢?他们没想到,发生在内心的让人心烦意乱的复杂账目早晚会找到一劳永逸的方法:远离人群。不跟人发生关系,就不会有什么难以表达的「小需要」了,自然也会有什么小黑账了。


但小A还是为这件事苦恼。他最苦恼倒不是朋友怎么不体谅,而是这么简单的事自己居然怎么说不出口。他来跟我请教该怎么表达需要。我问他如果再有一次机会他会怎么表达。他憋了半天,红着脸说:


「喂,你怎么不洗碗啊?不是说好了你洗吗?」


这当然也是表达需要,但表达的主要是想跟对方吵架的需要。我总觉得,当我们在这样表达需要时,我们其实没有呈现完整的对话。完整的对话应该是这样的:


「能帮我洗碗吗?」


「不能。」


「喂,你怎么不洗碗啊,不是说好了你洗的吗?」


所有的念头在心里一闪而过。我们没有意识到当我们这么说的时候,其实已经预设了对方拒绝的立场,我们在用指责的方式回应对方的拒绝,却误以为自己在表达需要。真正表达需要的,只有最前面那句:

「能帮我洗碗吗?」


它那么直接了当不加修饰,说出来反而让人更不好意思。


我发现,越不善于表达需要的人,表达需要时越像是在回应对方的拒绝,因此也更容易引来冲突。为什么会预设对方拒绝的立场呢?大概我们自己也觉得,对方不会认同我们的「小需要」,所以要为它辩护。无论预设对方会支持还是反对,我们总是把表达需要放置在一个假想的人际关系中,我们总会设想,这个需要表达了,对方如果觉得我小气会怎么样?万一我表达了需要,别人不认可怎么办?这让表达需要变得更加困难。


那么,当我们表达需要时,这个需要究竟是「大」是「小」、该不该表达,究竟是由我们自己的感觉决定,还是由假想中的表达对象决定?如果我们的表达是根据假想对象的反应来决定的,那我们的重点就变成了把假想对象的反应预测得更真实一些。我们变成了一个反应灵敏的雷达,但我们自己却没有决定怎么做的权力。相反,如果我们的表达是由自己的感觉决定的,我们有对这件事的控制权,如果我们有需要,就可以直接表达。


对于这类细碎又微妙的人际关系问题,无论是怎么拒绝别人、怎么表达需要还是怎么XXX,阿德勒老师都提出过一个统一的解决方案,叫「课题分离」。如果你去问阿德勒老师改怎么办,估计他会建议你把「表达需要」和「满足需要」分开。「表达需要」是你的事,而是否满足你的需要,那是别人的事。每个人都只做自己分内的事,只为自己分内的事负责。如果你感觉自己背上有些痒痒,你自然会去挠,而不会去想别人是否会认为你应该痒。表达需要也是如此。也许你会问:那万一别人拒绝了该怎么办?别人拒绝了那就拒绝了啊。至少你还可以选择,是继续跟他做朋友,还是跟他绝交。与假想的对方的反应相比,这至少是一个真实的反馈,就算吵架了,也比内心戏要好一些。


所以,表达需要不是为了让别人接受或者拒绝,我们自己有这个需要,这个需要就会想着法让我们看到它、正视它、承认它。这么说来,其实没什么「小需要」,所有的需要,都是我们的需要。


最后 做个小调查:你曾有什么小需要,你是怎么表达的?


“阅读原文”,查看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