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围绕“人不是目的,而是桥梁”展开,当然这句话实在尼采的《查拉》中看到,但黑塞把这句话用了悉达多几乎一生的经历进行展开叙述.
起初悉达多有着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想寻找自己遂离开俗世踏入林中,跟随世尊佛陀的法义,再舍弃法义,经验世俗的快乐,和世俗的情欲、贪欲以及惰性做挣扎,最终走到了自己的求道之路.
悉达多无非一开始就是现代社会大众盲目崇拜世俗定义的富人,但他没有停止寻找自己作为人的目的.反而真实社会是一个富人选择出道当明星,大部分人会说人家不当明星也很有钱,当明星只是梦想;但一个穷人出道当明星,大部分人又会用他来娱乐圈捞钱而已.还有富人努力是闪光点,穷人努力则是应该的.大众不会理会每个个体的目的,这样被扭曲的外界价值判断实则会让个体找寻自己之路雪上加霜.
所以我喜欢像悉达多一样懂得观照自身的人.悉达多求道这一路,先是跟随沙门习道,但所学克己,修习屏气,禅定,他意识到这不过短暂麻痹自己,和喝醉酒回避清醒的状态没有区别,不过是从“我”的折磨中短暂抽身,距离开悟十分远;随后学习世尊佛陀的法义,世尊是一位历经万事后得道,将自己宝贵思想总结成一本法义,希望能帮助世俗的人进入完满的个人状态,但悉达多也很快发现问题,世尊的法义不过是结果,但过程中的深观、禅修、认知、彻悟而非是通过一本法义修成正果.助世尊超越众生最宝贵的却是无法言传身教的经验.
随后悉达多开始经验自己的路,一人前行没有指路人.初始阶段有过迷失,因为他停留在理论阶段,随后在迦摩罗门下学习世俗的爱欲,重构欲望,五感全开,关闭思想之门,在俗世里纵欲.放纵过后,重新喂养思想.在思想与感官的双重体验下寻到真我状态.
正如书中所言:“如果一个人扼杀了感官意义上的偶然之我,却喂养思想意义上博学多能的偶然之我,他是不会寻得自我的.两者,思想和感官,均为美的事物,两者背后均隐藏终极意义,两者都值得倾听值得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