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pain365日
生活家的聚集地 | 和我一起把想要的生活过成每一天的日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闹闹每日星运  ·  今生不能错过的队友是TA ·  4 天前  
91运营网  ·  运营模型(2025年版) ·  3 天前  
运营研究社  ·  农村里的AI女工:一边种玉米,一边训练大模型 ·  4 天前  
闹闹每日星运  ·  相处越久好感度越高的星座 ·  5 天前  
闹闹每日星运  ·  超会赚钱的天蝎座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pain365日

精神食粮 | 开书单,迎新年.

pain365日  · 公众号  ·  · 2021-02-11 12:06

正文




20年一整年,除了疫情宅在家里的几个月,后来就再也没有按照正常频率更新过了.创业的上半年打碎了原先头脑里对自己的理解,下半年事情进展的很顺利,慢慢从低迷的情绪中走出,身边朋友也敦促我更新内容,每次聊到这个话题,我也清楚自己有很多内容可以写,简单一些的可以是次次朋友来我家都会被种草的家居好物清单,独居饮食作息习惯或者是哲学书单,还有我逐渐摸索出来方法论的东西....但确实一直没有动笔.

也有反思迟迟拖延的原因就是懒,但这么长的时间我一直在持续推进产品开发,看的每一本书都在手帐本留下了几百上千字的笔记和书评,看过的课程先是电脑端思维导图画一遍再誊写在纸上,家里整面墙的白板也被我不断用记号笔在上面头脑风暴整理出我做产品和营销的思路.所以应该不能简单粗暴归结为懒.

可偏偏没有把这些内容分享出来,这是为何?

例如
有些人持续更新是因为自媒体是他的事业,赚钱的途径? 我不是也不想.
是因为他做这件事有成就感?暂时不清楚有没有,因为我对阅读量转评赞粉丝增长已经没多大兴趣,这些最简单的计量单位其实也是为赚钱铺垫罢了.但既然我的成就感不来源数字,那是否可以是万一我通过更新结识一群志趣相投的朋友,或者是我将脑海里抽象转化为实相能够予他人帮助

.......

有很多种简单的可能性.但我不想追究其原因,这样只会拖累更新.事情只有在推进的过程中才会让人恍然大悟,不去做永远都是想当然.在此我也不对你们立flag了,慢慢开始就行.

或许下面的书单,你能看出20年这一年我的变化.



01


这本书很好读,也适合在万物复苏的春节期间来读.


内容是作者袁了凡将自己先从道士那里得知自己的命运后听天由命,不做任何改变,因此所经历的事情全如道士所言;再到偶遇一人点拨后开始尽人事,以此改命的真实故事.我喜欢把这种经历写得明明白白可供参考的故事.


看似现代人被这一类的故事已经喂饱了,但通篇读下来反观自己的经历:这几年,我妈妈在家总会托人帮我算一算,每一次得到的答案都很好,中间偶尔穿插一些微不足道的逆境(比如遇小人...)答案总是与我内心自我认知的情况相吻合,确实如命理所说想要的几乎都能得到.因此反而恐慌倘若是好运相伴,万一哪天运气出走,而我又没有真才实学,人生路漫漫我该怎么办?


因此有一段时间我对自己去做每一件微不足道的善事内心都无比纠结:我做这件事是为了好运吗?


就像从大学开始赚钱后,我就有了捐钱的习惯,也会怂恿身边人捐钱,但当时我给人展现的逻辑是我运气一直很好是因为我一直捐钱,因此身边人才开始捐钱.于是我反思当初自己真心行善,还是仅为了自己利益行善.虽然至今无法下定论,但只要有反思,就不会盈满而找来亏损.


但这一切在我读完了凡的经历后逐渐明晰.


“凡欲积善,决不可徇耳目,惟从心源隐微处,默默洗涤,纯是济世之心,则为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为曲;纯是爱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愤世之心,即为曲;纯是敬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为曲;”


当时我开始捐钱,是深觉自己付出的远远比不上得到的,内心有愧,不断向内观照,起初不是因为看见别人做好事运气好才去行善,而是反省后主动散出去一部分作为“福报”.虽然最终结果可能相似,但出发点不一样,真假也好分别.






02


整本书围绕“人不是目的,而是桥梁”展开,当然这句话实在尼采的《查拉》中看到,但黑塞把这句话用了悉达多几乎一生的经历进行展开叙述.


起初悉达多有着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想寻找自己遂离开俗世踏入林中,跟随世尊佛陀的法义,再舍弃法义,经验世俗的快乐,和世俗的情欲、贪欲以及惰性做挣扎,最终走到了自己的求道之路.


悉达多无非一开始就是现代社会大众盲目崇拜世俗定义的富人,但他没有停止寻找自己作为人的目的.反而真实社会是一个富人选择出道当明星,大部分人会说人家不当明星也很有钱,当明星只是梦想;但一个穷人出道当明星,大部分人又会用他来娱乐圈捞钱而已.还有富人努力是闪光点,穷人努力则是应该的.大众不会理会每个个体的目的,这样被扭曲的外界价值判断实则会让个体找寻自己之路雪上加霜.


所以我喜欢像悉达多一样懂得观照自身的人.悉达多求道这一路,先是跟随沙门习道,但所学克己,修习屏气,禅定,他意识到这不过短暂麻痹自己,和喝醉酒回避清醒的状态没有区别,不过是从“我”的折磨中短暂抽身,距离开悟十分远;随后学习世尊佛陀的法义,世尊是一位历经万事后得道,将自己宝贵思想总结成一本法义,希望能帮助世俗的人进入完满的个人状态,但悉达多也很快发现问题,世尊的法义不过是结果,但过程中的深观、禅修、认知、彻悟而非是通过一本法义修成正果.助世尊超越众生最宝贵的却是无法言传身教的经验.


随后悉达多开始经验自己的路,一人前行没有指路人.初始阶段有过迷失,因为他停留在理论阶段,随后在迦摩罗门下学习世俗的爱欲,重构欲望,五感全开,关闭思想之门,在俗世里纵欲.放纵过后,重新喂养思想.在思想与感官的双重体验下寻到真我状态.


正如书中所言:“如果一个人扼杀了感官意义上的偶然之我,却喂养思想意义上博学多能的偶然之我,他是不会寻得自我的.两者,思想和感官,均为美的事物,两者背后均隐藏终极意义,两者都值得倾听值得参考.”





03


同样也是黑塞的作品.


20年开始读哲学,深感自己追求向上的力量,始终是个体活动,总是与向下的社会整体相矛盾,我该何去何从?


这本书是黑塞借荒原狼哈尔的口吻自述,也是我一直以来的内心写照.


我想追求内心崇高的精神生活,但又无法割舍物欲享受.一方面拒绝赚轻松带给我良好物质生活的金钱,不屑与其同流合污,一方面又深刻明白钱能够更好促使我周日迈入理想世界.可因为这个原因就坦然接受现实,不去挣扎,那我是否会在未来成为现在期许成为的人.毕竟一旦戴上了假面具,又岂敢揭示真实的自己.


哈尔也如此.声称自己宁愿拥抱痛苦,也不能成为在社会这个大集体中演戏的市民,他憎恨社会沉沦,与此同时他的钱财来自银行,他是有产阶级而不是所谓的理想阶级.


如果一个人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或者不想要什么,那么他一定很清楚如何做选择.


最可怕的就是哈尔面临的状态,意识到自己有超人的追求,但对社会生活有所留恋,总有内外或外在的原因导致我无法完全斩断一切我所厌恶的.深知我所恶,但无计可施.


另外书中出现的女性人物赫尔米娜,在我看来是哈尔内心分裂出来的角色:她有崇高理想,准备受苦牺牲,但最终沉沦,接受市井小民的快乐.在游戏里,哈尔杀了她,是不是意味着哈尔仍旧准备坚持现在可怜的坚持.随时准备follow your heart.


"不要低级娱乐,而要真正的欢乐;不要钱而要灵魂;不要忙碌钻营而要真正的工作;不要逢场作戏而要真正的激情"




04


当我们明白痛苦是必然的 , 那一切都十分简单 .


白石一文笔下的人物看似命运多舛 , 实则是我们每个人的浓缩 . 他表达的不是具体的痛苦 , 而是事件带给我们感受 . 虽然事件不同 , 但我与主人公的感受却有共性存在 .


一个人的时候很孤单 , 没有支撑点 , 感觉存活于世都像硬撑着 ; 但不再是一个人的时候 , 又可能深陷他人营造的烦恼中去 , 仿佛为别人硬撑着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