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口子”名字的由来
大多呼市人都知道,到了金峰丽水,大概也就到了西口子附近,这里上世纪七十年代是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八十年代之后是肉食品批发市场,由于城市的扩大,附近城市和郊区聚集了很多人,慢慢地,这里又演变成为了一个农副产品和肉食品综合大市场,它没有组织,完全是自发形成。细心的市民会问,为什么不给这个地方取市场之类的名字,而叫西口子?
记者查找根源,“口子”一词在字典中指的是山谷、水道、大的豁口。那么,这里又是什么豁口呢?原来,在民国时期以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西口子一直是归化城通向包头、萨拉齐、托县、伊盟等地的交通主干线,用现在的话讲,西口子就是归化城西出城口的交通大枢纽。呼托新公路开通后,公路段在此十字路口的东北角建造了一间房子作为收费站,称为西茶坊公路收费站,后来,这个地方还改名为西茶坊监理站,从此以后,人们便把这个地方叫作西口子。
了解呼市历史的人都知道,曾经的归化城是一个四四方方比较规整的城市,有城墙,有城门,所以,出城口就是交通要道口。所以也就出现了东、西、南、北四个口子,顺带着还出现了东、西、南、北四个茶坊。但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旧城人交谈地名的时候,口头语中经常提到“北口子”和“西口子”两个地名,却从来不提“东口子”,也很少讲到“南口子”,记者了解到,原先归化城的北出城口在北茶坊一带,这里便形成了北口子,西出城口在西茶坊东的通顺街西口一带,所以,当地的老百姓就把这一地段称为西口子。过去东茶坊和南茶坊一带人烟稀少,不如西茶坊和北茶坊人多路顺,东、南出城口没有形成规模,人们很难找到准确的位置,所以,在老百姓心目中也没有东口子、南口子,这也是为什么在归化城没有留下东口子和南口子的原因。
曾经的西口子
当时的收费站向北是公义店街,原来叫西口外,东南有玉泉区卫生队,西边是西菜园供销社,北边是韭菜地和西菜园一队的磨坊,这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西口子一带的情况。其实早些时候的西口子具体不在这个方位,准确地讲,它在通顺西街西出口处。后来的西口子在当时的西口子方位上向南移动了200多米。
那时,通顺街西口是出城的主要通道,人们向西到萨拉齐、包头,肯定要走这一条路。出城一直往西,顺着河槽一条路,可以直达大西茶坊。“记忆中,河槽上面是一座桥,上世纪六十年代,这座桥从一座小木桥忽然变成了石桥。人们走过这里,甚是稀罕。过了石桥,对面是一座关帝庙。印象中,这个关帝庙很古老,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经常跑到这个院子里来玩耍。解放后,因为关帝庙比较大,这里成了归绥县政府驻地。”曾经住在西口子附近的三虎老人和记者诉说起来,老人说起西口子附近的建筑物如数家珍,可见他对这一带的熟悉程度。
“刚解放的时候,党政机关占的都是召庙,因为这些地方大,可以作为公共场所使用。之后,归绥县政府又改成了呼市敬老院,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敬老院向西有一条土路,直通台阁牧。”三虎老人说。记者了解到,三虎老人自从退休以后,专门收集呼市老街老巷的历史。老人在旧城长大,哪条巷子发生过什么大事情他都知道。他告诉记者,那时候的旧城很小,从南到北,二十分钟就可以走一遭,当时的西口子已经是城外。
虽然在城外,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西口子还是很繁华,近郊的农民通过这里进到旧城,他们为城里的富商和大户做工、种地。那时,他们就住在“人市”的留人店里,即今天的民市北街、南街。
农副产品集散地
西口子作为交通要道,百余年来,车水马龙,南来北往,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同时,西口子也是周边农民进城的必经之路,有闲逛的、购物的、打工的,秋冬季节,有霍寨沟、东乌素图、西乌素图卖树梢子的(供城里人烧火使用),有给骡子钉掌子的(给骡子穿鞋),当时主要的交通工具是马车,西口子又是出城的必经之路,所以,这里给马钉掌子的生意很是红火。商户门前生着火炉子,掌柜的把一块红红的弧形铁烧红后,根据马蹄的形状敲打成马掌子,掌子中间留五六个眼儿。高高大大的马站在桩子旁边,师傅把马蹄子从后面放在板凳上,然后再把原先的马掌卸下来,然后用小刀子把马蹄子上面磨坏了的马蹄铁铲掉,最后把新打的铁掌子放上去,用铁钉钉上去,这个过程就叫钉掌子,在这个过程中,马儿都一动不动。三虎老人告诉记者,其实给马钉掌子,就是给马儿穿鞋子,这样,马儿长途跋涉才不会伤着蹄子。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行当早已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之中。
还有三间房村卖土的,反正大多数都是周边十几里以内的农民自产自销的产品。每年夏秋季是西口子最繁华的时候,因为八九月份地里的农副产品都收割了,周边农民人挑马拉,来到西口子出售。有土左旗、达尔架、大东营、小东营的香瓜、西瓜。“香瓜有十几个品种,有三白瓜、虎皮脆,虎皮脆的皮就像是老虎的皮毛纹路,一道一道的,吃起来还很脆,所以人们给这种瓜起名为虎皮脆。还有老绵瓜,这种瓜老人最喜欢吃,又绵又甜,我小时候不喜欢,但是现在很回味那个味道,后来,这种瓜很少在市面上见到,只是偶尔看到骑着自行车的老头驮着这种瓜走街串巷叫卖,但是也是十年九不遇,前年在西口子看见过一回,高兴地买回家,但是也不是想象中的味道了。小时候最喜欢吃的瓜是灯笼红,个头很小,特别甜,打开里面是金黄色的。”三虎老人回忆说。
每年到了八九月份,西口子最热闹。卖瓜的马车一辆挨着一辆,叫卖声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市民来到这里,不仅来买瓜,更是来看一看这里的红火。其中最有看头的就是打瓜,什么是打瓜呢?说白了就是猜瓜,看瓜内的成色生熟,瓤口好坏,你说这颗瓜好,他说那颗瓜熟,众说纷纭,这时候就要看打瓜人的技巧了,在打瓜中,有打瓜人自打的,也有买瓜人和买瓜人打的,总之什么人都可以试一试自己的眼力,其实也就是为了凑个热闹,在打瓜中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谁打赢瓜,打下的赌注或打的西瓜就归谁,谁就可以白吃这个瓜,这也是民间白吃瓜的一种本事。当时在打西瓜的胜败中,主要看打开的西瓜成色怎样,是鲜红的还是红沙的,有好多种评法,要是在众多的红瓤西瓜之中能挑出一颗黄瓤西瓜(生瓜)就是赢了,因为黄色为上,打西瓜这一营生,在西口子一带的老年人都知道。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的西口子
八十年代以后,随着呼市到托县新公路的开通,以及鄂尔多斯东西街的贯通,当地人无形中把西口子向南移动了200多米,也就是后来的金峰丽水附近(当初西口子真正的方位就在现在在建的西城门楼子附近)。
那时,这里还是城外,小西茶坊往南走100多米,就是呼和浩特食品公司第二屠宰场,往西300米外,便是当时的呼和浩特蛋厂,呼和浩特食品公司第二屠宰场和蛋厂中间全是菜地,可见这里有多荒凉,之间即使有路,也都是沙土路。除了呼和浩特食品公司第二屠宰场,不远处还有呼和浩特食品公司第一屠宰场,因为有了这两个屠宰场,西口子周围出现了很多冷库,渐渐地,西口子也成为肉食品批发市场的代名词。现在的二十八中附近,上世纪八十年代只有一个粉条厂和一个火柴厂。路南则全是西龙王庙的耕地、菜园。但是现在,这里已经是幢幢高楼了。
现在的西口子没有了西出城口的作用,没有了曾经交通大枢纽的职能,西口子只是作为一个地名,出现在地图上,出现在人们的脑海中,成为呼市的一个城市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