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财大气粗的东旭光电整体已完成材料、电池、新能源汽车等新能源领域布局,合计投资总额逾47亿元。资料显示,东旭光电是国内最大的集液晶玻璃基板装备制造、技术研发及生产销企业,旗下拥有5、6代液晶玻璃基板产线近20条,并启动了国产8.5代液晶玻璃基板生产线项目。
近日,
东旭光电
公告称,拟出资1亿元认购
亿华通
128.21万股股票,占亿华通总股5.51%。
据了解,亿华通主要从事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相关业务,宇通、金龙、福田、申龙、四方机车等均为其供货客户。
东旭光电方面表示,除了看好亿华通未来发展及盈利能力外,加速旗下新能源汽车项目导入氢燃料电池发动机技术,加快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出,从而强化公司新能源汽车市场行业地位,培育新利润增长点则是更深层次原因。
东旭光电看好燃料电池前景并非空穴来风。
首先是多个跨国车企已制定了燃料电池车发展规划。
有消息显示,宝马、日产的燃料电池新车,以及本田和通用的氢燃料电池工厂都将从2020年开始量产。据专家预测,预计从2020年开始,燃料电池车产能将开始大规模爆发。
其次是今年以来,数笔大数额燃料电池订单被爆出。
沂星电动5000万美元购买1000辆零排放氢能燃料电池公交车配置系统,以及氢璞创能与国达氢能源签署的价值1.2亿元的500套30KW车用燃料电池电堆订单。燃料电池不仅有金主买单,而且还出手豪爽,订单数额动辄过亿,更勾的局外人心痒。
但需要强调的现实情况是,相对于欧美日韩,中国燃料电池起步较晚,技术储备相对薄弱。虽然目前燃料电池车已经引起了国内政府和专家的重视,但要赶在2020年实现国内燃料电池车量产,仍具有较大难度,2025年或可期待。
同时,燃料电池使用的燃料是氢气,由于电解水制氢效费较低,光解水还处于实验室阶段,量产之路漫漫,目前而言,其来源主要还是石化产业的副产物,这一现状并未打破目前汽车工业和石油产业紧密联系的战略格局。
综上而言,即便氢燃料电池被认为是高于锂电池一个层级的系统,但锂离子电池当前的产业和技术成熟度远高于燃料电池。目前,氢燃料电池的发展至少面临四大困境:一是氢燃料电池电堆的成本和使用寿命问题;二是氢气大规模生产、运输和加注(加氢站)过程的综合使用成本较高;三是终端加氢站的建设是政府层级的难题;四是长远而言取决于氢气的大规模廉价制备。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当下东旭光电在石墨烯方面的尴尬处境。
早在2016年3月,东旭光电就发布公告称,拟出资800万元收购上海
碳源汇谷
50.5%股权。公开资料显示,上海碳源汇谷主要从事于石墨烯相关业务,其中试线生产的石墨烯产品已实现99%单层率,纯度达99.9%。单层石墨烯年产量达3吨。
而东旭光电表示,此次收购也是看中上海碳源汇谷具备的低成本、高品质石墨烯制备产业化应用基础及其未来锂电池在消费电子、动力电池以及储能方面巨大的市场前景。东旭光电当时的投资负责人王忠辉对该项收购信心十足“收购碳源汇谷必将给东旭光电石墨烯业务带来新的业绩增长点。”
2016年9月,东旭光电推出号称“世界首款石墨烯基锂离子电池产品”的“烯王”。并于同月,再豪掷16.5亿元,建设石墨烯基锂电池项目,据称这是东旭光电首个由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石墨烯应用项目。
随后,东旭光电又推出了石墨烯基锂离子电池充电宝,以及将其当做动力电池批量运用于共享电动单车。东旭光电对后一款产品的期待是“该产品未来有望成为新能源汽车的心脏。”
但高工锂电网查阅东旭光电2016年年度报告发现,2016年其共计实现营收69.01亿元,其中石墨烯业务仅贡献137.65万元,占总营收比重仅为0.02%,远低于东旭光电对石墨烯产业的既有预期。
显然在石墨烯业务上遭受的挫折,并未减缓东旭光电进军新能源领域的步伐。今年6月,东旭光电再次以“不差钱”的姿态发布公告称,拟作价30亿元购买
申龙客车